绝句漫兴九首其三古诗 绝句漫兴九首全文鉴赏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古诗 绝句漫兴九首全文鉴赏】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古诗 绝句漫兴九首全文鉴赏

文章插图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 。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燕子频频而来,自
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 。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 。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 。”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 。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 。“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 。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 。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 。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 。“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 。“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 。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 。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 。
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 。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 。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 。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 。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 。(《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