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事迹素材简短 樊锦诗事迹( 二 )


1998年,当年的“小樊”变成了樊院长——樊锦诗受命担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 。
只要对文物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 。在樊锦诗眼中,敦煌确实了不起,“一千年的古代艺术家的创造,他们默默无闻,给我们留下这么内容丰富的一份遗产,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
石窟、壁画,总会慢慢衰老 。她想尽办法给那些珍宝“续命” 。1999年开始,来敦煌的游客们多了,樊锦诗既高兴又担忧,因为“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 。”
“人一进去,我们用仪器测的,整个的二氧化碳、湿度、温度全变了 。”樊锦诗用手比划着洞窟的大小,“就算是中等洞,还有这么小的洞 。博物馆是把文物从库房请出来展示,实际上我们开放的是文物库房,大家明白不明白?我当然着急啊 。”
她四处奔走,提出要“限流” 。樊锦诗和同事们在参观洞窟的路线、洞窟开放的条件等方面,制定了详细标准,改变了以往单一参观洞窟的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我们作为一个成功案例,向全世界推广 。”
樊锦诗更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包括要为莫高窟建立数字档案,将洞窟、壁画、彩塑,以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等等 。

樊锦诗事迹素材简短 樊锦诗事迹

文章插图
资料图:樊锦诗用紫外线灯在454窟调查壁画题记 。敦煌研究院供图
经过十多年努力,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观众可以在线欣赏30个经典洞窑的高清图像,全景漫游这座古典艺术宝库 。
由此,它们在另一种意义上得到了“永生” 。那一年,樊锦诗78岁 。
“给敦煌做点事,是一个文物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在敦煌五十多年,樊锦诗走遍了大大小小735个洞窟,看遍了每一寸壁画、彩塑 。她主持的《敦煌石窟考古全集》亦得到饶宗颐由衷赞叹“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 。
2015年3月,樊锦诗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她选择留在敦煌,依旧忙着那些与文物保护有关的事情 。
如今,虽然各种荣誉加身,但在许多讲座中,樊锦诗面对着不同身份的人,经常提及的都是敦煌研究院那些老前辈,以及心爱的莫高窟,却很少长篇大论谈自己 。
樊锦诗事迹素材简短 樊锦诗事迹

文章插图
资料图:樊锦诗 。译林出版社供图
即便在她的新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的发布会上,依然如此 。那一天,当身材瘦弱的樊锦诗步入会场时,人群中瞬间爆发出雷鸣般地掌声,来迎接这位“敦煌的女儿” 。
身处西北许久,樊锦诗的一口吴侬软语早带上了些许爽利硬朗,“我给敦煌做点事情,也是一个文物工作者、敦煌遗产守护人应尽的职责 。”“没有什么多说的 。”
她感谢国家、领导乃至同事等人对自己的支持,“实际上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没有大家支持好多事情都是做不了的 。”
她就是这样一个倔强可爱的老太太,一位简单到近乎纯粹的学者 。樊锦诗觉得,钱够用就好,她第一次买房已年过60,还管兄弟姐妹借了钱 。名利对她来说不过是过眼云烟,“要计较得失,我早就离开敦煌了 。”
是啊,大漠戈壁中,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不为名不为利,为什么?
在她写给北大新生的一封信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 。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