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事迹素材简短 樊锦诗事迹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5日电(采访人员 上官云)在81岁的年纪,一个人会是什么样子的?对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而言,是依然忙碌的生活:虽已退休,却仍在为敦煌四处奔走 。
【樊锦诗事迹素材简短 樊锦诗事迹】她大学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来到大西北,从此与敦煌莫高窟结缘,守护着这座古典文化艺术宝库,大半个世纪再未离开 。
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这就是樊锦诗的真实写照 。

樊锦诗事迹素材简短 樊锦诗事迹

文章插图
2004年8月,樊锦诗在莫高窟第272窟考察现场 。敦煌研究院供图
实习的小姑娘:敦煌我看够了,也不想再来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 。
1962年,正在北京大学就读的樊锦诗,按学校的安排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 。那时,她24岁,还没想到此后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都会跟它结缘 。
第一次来敦煌,樊锦诗被壁画和石窟的美震惊了,在那个仿佛童话一般的艺术世界里,所有的语言似乎变得平淡无奇,她感叹到只剩下几个词反复使用,“太好了!太美了!”
相较洞窟内的美,洞窟外的生活却判若两样 。漫漫黄沙中,住的是破房子、土炕,水是苦的,没有电灯,想买瓜子,可连瓜子皮都见不着 。樊锦诗很难想到,会有条件如此艰苦的地方 。
想进洞窟,往往还要爬一种“蜈蚣梯”:在一根木头上打上眼,插上很多短木棍 。走在上面,颤颤巍巍叫人十分害怕 。
可是,尽管条件艰苦,那里却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学者、艺术家 。常书鸿是留法的著名画家,段文杰也是知名学者……年轻的樊锦诗并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甘愿留下,“洞里是好,这个地方怎么待?”
樊锦诗事迹素材简短 樊锦诗事迹

文章插图
资料图:莫高窟 。王斌银 摄
由于水土不服,实习期没满她就生病了,不得不提前返校 。走的时候,樊锦诗心里觉得,“敦煌我看够了,因为我过去想来看,终于看着了,我也不想再来 。”
报效祖国,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然而,一年后,樊锦诗拿着毕业分配书,又来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 。之前,父亲曾十分担忧她瘦弱的身体,写了一封信叫她转交给校领导,换个工作地方 。
樊锦诗拒绝了父亲的好意,不肯这样做 。在那个时候,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等,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 。
而且,当她再一次看到那些石窟时,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原来那么破的一个地方,经过常先生、段先生,他们也没有钱,就这样白手起家初步做了整理,已经不是一个破烂的地方了 。”
樊锦诗留了下来,“去了之后觉得这是艺术,我怎么一点也不懂?不懂怎么去管敦煌呢,所以要跟段文杰他们学习,慢慢懂了一点皮毛 。”
因为是南方人,个子又小,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里的老先生们就叫她小樊,“他们非常爱护我,给我非常温暖的感觉 。”
“受老先生的影响,我也看一些书,也进洞看,越看越觉得敦煌太重要了 。”她终于理解了那些老先生,“敦煌跟他们自己的身心连在一起了,所以稳稳当当在这儿待着一直不动 。”
樊锦诗事迹素材简短 樊锦诗事迹

文章插图
2011年8月,樊锦诗检查加固后的莫高窟北区洞窟 。敦煌研究院供图
从此,樊锦诗一头扎进了繁忙的工作中,决心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好好为敦煌做点事情 。
想尽办法为珍宝“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