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能治什么病( 三 )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遍地野生,取之甚便 。它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的干燥全草,性寒,味苦、甘,入肝、胃经,具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在中草药里属清热解毒类药物 。传统上以新鲜的蒲公英捣烂,外敷患处,或单独煎水内服,多用于治疗疮疔、乳痈等症 。近年来发现,蒲公英在消炎止痛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堪称中药的“广谱抗生素” 。
蒲公英食疗方
治疗痰热郁肺
蒲公英15克,金银花、鱼腥草、黄芩、桑白皮各12克,生栀子、知母、浙贝、北杏仁、栝蒌仁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 。
治疗咽喉肿痛
蒲公英、板蓝根各15克,黄芩、金银花、枳实、栀子、栝蒌皮各12克,浙贝、北杏仁各9克,甘草3克,水煎服 。
治疗小便热淋
蒲公英、忍冬藤、车前草各18克,金钱草、白茅根各15克,黄芩、金银花、土茯苓、木通、篇蓄、滑石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
治疗湿热黄疸
蒲公英、茵陈、板蓝根各15克,龙胆草、车前草各12克,生栀子、黄柏、垂盆草各9克,大黄6克,甘克3克,水煎服 。
治疗阑尾炎毒热期
蒲公英18克,金银花15克,冬瓜仁、丹皮、川楝子各12克,大黄、木香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 。
5.蒲公英有什么医学上的作用?
蒲公英,始载于《唐本草》 。谓:“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 。”孙思邈《千金方》作凫公英,苏颂《图经本草》作仆公罂 。《本草纲目》载蒲公英于菜部,谓:“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 。小科布地,四散而生 。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 。嫩苗可食” 。
《本草纲目》以及《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等记载蒲公英味苦、甘、寒 。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效 。蒲公英全草含胆碱、菊糖和果胶等 。同属药用蒲公英的根部含蒲公英醇、蒲公英赛醇、Ψ—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甾醇、胆碱、有机酸、果糖、蔗糖、葡萄糖、树脂、橡胶等 。叶含叶黄素、蝴蝶梅黄素、叶绿醌、每100克维生素C50-70毫克和维生素D5-9毫克 。
花中含山金车二醇、叶黄素和毛莨黄素 。花粉中含β—谷甾醇、5a—豆甾—7—烯—3β—醇、叶酸和维生素C 。绿色花萼中含叶绿醌 。花茎中含β—谷甾醇和β—香树脂醇.此外,本品还含有考迈斯托醇、核黄素1.43微克/克和胡萝卜素 。
蒲公英水箭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四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菌有抑制杀灭作用 。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胃炎、肠炎、痢疾、肝炎、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统感染、盆腔炎、疮等疾病 。
蒲公英味甘、苦,性平、寒、无毒 。入肝、胃经 。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健胃消炎、泻肝明目之功能,煎汤内服,能使胆囊收缩,有利于胆汁排入肠中,同时对慢性胆囊炎痉挛及结石症有疗效 。水煎剂还能缓解四氯化碳致肝损伤引起的组织学改变,并能减轻肝细胞脂肪病变的作用,拮抗毒素致使肝细胞溶酶体和粒线体的损伤,对乙肝表面抗原也有抑制作用 。
水煎剂在体外能显著的提高人体的外周表淋巴细胞转化率,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从蒲公英植株中提取一种由葡萄糖、甘露聚糖等构成多糖物质,是含微量蛋白质的化合物,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
中药配以蒲公英的方剂很多,如五味消毒饮、消痈散毒汤、大黄散、三星汤、加味柑橘汤、荆防牛蒡汤、消毒圣神汤、通乳消肿汤、七味圣神汤、还少丹、乳 痈汤、阑尾消化汤、蒲茵汤、公英丸和双天膏等,均有较好疗效 。现以用蒲公英制成了注射剂、片剂、糖浆、粉剂等不同剂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多种感染性炎症 。如蒲土膏、蒲公英片、蒲板丁片、复方公英片、复方蒲公英片、蒲公英合剂、蒲公英软膏、蒲公英注射液、复方蒲公英注射液、蒲公英浸膏粉、蒲地兰注射液、银蒲注射液、蒲金黄注射液、蒲公英双花注射液、胆蒲注射液、胆蒲龙注射液、蒲公英胆汁注射液、茵蒲注射液、紫蒲注射液、复方蒲黄注射液、复方蒲公英冲剂、复方蒲公英糖浆、蒲公英浸膏溶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