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玩的学问


在选择和开展游戏时 , 家长还应针对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 选择游戏 。比如孩子总是粗心 , 家长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对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 可让他在角色游戏中当配角 , 比如在医院游戏中当病人 , 以游戏规则来限制他的行为 。

相关关键字:游戏亲子家庭教育
【陪孩子玩的学问】 会带着孩子玩的父母才有大智慧 。瑞士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 , 儿童的游戏要经历三个阶段:
1、练习性游戏 , 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内出现 , 这类游戏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动作的重复再现 。比如:一次次地把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 , 一遍遍地拉着小车来回走 , 乐此不疲 。爸爸妈妈要了解的是:对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 , 任何一种活动、任何一样玩具或材料 , 只要他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进行和反复摆弄 , 就意味着对他来说还有挑战性 。
2、象征性游戏 , 即模仿游戏 , 出现在幼儿园时期或者说学前阶段 , 所获得的最主要的认知发展能力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 。儿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动 , 如“过家家”“小医院”“商店购物”等 , 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 。爸爸妈妈要了解的是:儿童游戏在象征性阶段正是想象力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 是将教育要求内化为孩子“玩耍”需要的最好契机 。、
3、规则性游戏 , 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出现 , 代表规则意识的萌芽 。爸爸妈妈要了解的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 孩子已经会选择玩伴 , 变化玩的方式(选择玩的时间 , 改变玩的空间和环境 , 约定协商玩的方法等) , 他们不再局限于那些固有的游戏 , 而更喜欢创造新的游戏 , 拓展游戏的空间 。
【试试看】一年级小朋友可以玩“推小车游戏”——孩子双手支撑在地上 , 交替向前行进 , 父母拎起孩子的双脚 , 就像在推双轮车 。这样“头朝下”的游戏能够促进大脑前庭发育 , 有助于改善注意力 。高年级可以玩“游龙跑”游戏——以小组为单位 , 让孩子手牵着长绳跑步 , 既能练习孩子的合作能力 , 又能练习手脑协调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