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教学反思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正确使用筷子教案( 二 )


六、活动延伸:
教师提问:“筷子除了可以吃饭、夹菜,还可以怎么玩?”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筷子”来进行 。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用筷子的乐趣 。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谈话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活动一开始我就采用谜语引起幼儿对筷子的兴趣 。“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 。”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筷子的外型特点和用途 。在孩子们兴致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筷子,简单介绍它的来源,激发幼儿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并落实了第一个目标 。
2、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
3、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 。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本次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 。
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练习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在第一次操作活动中我就引导幼儿练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教师示范的观察进行练习,他们不一定会使用的很正确,那也不要紧 。
第二次操作是实践活动,幼儿通过对玻璃球和纸球的训练,强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师在活动中适时的个别指导,就巩固了练习方法 。
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尝试使用筷子进行比赛活动,通过夹取不同的东西,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在活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活动延伸之前,应穿插一个游戏活动 。因为《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因此,在幼儿用筷子夹托盘里的东西即将结束时,教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一起来打击奏乐 。
【附教学反思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正确使用筷子教案】这个游戏活动渗透了艺术活动,在幼儿跳完节奏舞后,教师提问:“筷子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这样,整个课堂教就完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