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阳属于肝炎吗( 六 )


抗乙肝病毒药物有局限性
慢性乙肝并非用上干扰素或拉米夫定就万事大吉了,更不是用药后一定会康复 。其实,抗乙肝病毒药都有其局限性,目前所有抗病毒药都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cccDNA)无效,一旦停药,乙肝病毒就很快以cccDNA为模板继续复制,结果大量新生乙肝病毒又猖獗起来,造成肝病复发 。医学家们指出,如坚持长期用药,最大限度地压制体内病毒的复制,再加上自身的免疫功能参与,方可最终将病毒清除,患者才有可能康复 。
慢性乙肝病人的用药,必需消除速战速决、一蹴而就的观念,要有长期用药的准备 。“速效论”是假话,不能相信 。
抗乙肝病毒药的另一个局限性为病人对其“应答率”不是100%(应答指病人用药后HBeAg转阴,抗-HBe转阳,HBVDNA转阴,转氨酶正常),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应答率”在40%左右,而远期应答率仅为30%左右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时,用药1年,HBeAg转阴率不到20%,发生抗-HBe转阳者仅15%左右,尽管HBVDNA转阴率高达96%~100%,但HBeAg不转阴或抗-HBe不转阳,就易于复发 。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抗病毒药的有效性,也要了解其局限性,正确认识这些药物,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弃之不用,也不能因其“有效”而盲目乐观 。
药物的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抗乙肝病毒药也有毒副作用,这又往往因人而异 。应用干扰素除可引起流感样症候群之外,还可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有脱发、抑郁等情况发生,有时因为毒副作用使治疗受挫 。拉米夫定有时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
乙肝病毒变异
慢性乙肝是个复杂多变的疾病,在抗病毒药物作用下和人体免疫压力下,病毒常常发生变异,这可导致治疗失败 。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也经常波动,出现反复,这不一定归咎于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另外,慢性乙肝病人的免疫功能失调,在治疗中可发生“混合感染”,如乙肝+丙肝,乙肝+丁肝,乙肝+甲肝等,或乙肝合并脂肪肝,有时又因滥用药、饮酒等,使病情复杂,治疗更困难,这都不是抗病毒药的过错 。
分析和找到失败原因再采取措施,仍然会取得疗效 。
在应用抗乙肝病毒药过程中,要细致观察,多方分析,抗乙肝病毒药不是“万能灵药”,其他药物如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功能方面的辅助用药也是非常必要的 。治疗乙肝失败,不能否定抗病毒药物,大家也不可苛求抗病毒药 。乙肝治疗学发展至今,最大的进步是确立了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战略,如果不去抗病毒,就要走回头路,千百万乙肝病人将无所适从 。
当然,对抗病毒药的不足,科学家早已察觉,现在正深入研究和开发更有效的抗病毒药,应当说前景是乐观的 。
3.乙肝小三阳是否是肝炎吗?
建议:
小三阳是乙型病毒性肝炎
的一个阶段,是指在乙肝的“两对半”检查的五项指标中,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均是阳性.小三阳通常是由“大三阳”转变而来,是人体针对E抗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真正决定患者病情轻重的是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和临床症状.大致有下面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有一小部分“小三阳”患者,其乙肝病毒DNA仍然阳性,提示病毒复制仍然活跃,且有可能是乙肝病毒发生变异的结果,患者的病情可能较重和发展更快,应加以注意.第二种情况‘无论患者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正常,又没有明显的症状,都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不能诊断为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多数人是在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由于当时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无力清除病毒,容忍乙肝病毒与其长期和平共处,而成为携带者的.第三种情况,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反复出现异常,或伴有临床症状,或有肝脾肿大等,则应该判定为乙肝患者,需要积极治疗,以尽快控制活动性肝病.因为我国绝大多数肝硬化,肝癌患者,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反复肝病活跃的过程.换句话说,只要没有活动性肝病或能避免慢性肝病的反复活跃,就能有效地阻止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的发生.医学研究还证明,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每年有5%-10%的“大三阳”者自然转为“小三阳”.自然转阴对每个“大三阳”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机会,但具体何时发生,目前还没有办法确定.因此,建议“大三阳”者不必过分担心.即使试图用抗病毒药将“大三阳”转为“小三阳”,也必须选择肝功能异常者,治疗才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