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期温度为什么有高低


排卵期温度为什么有高低

文章插图
我结婚一年多了 , 现在准备要个宝宝了 。去体检时 , 医生建议我先测量1~2个月的体温 , 准确地掌握排卵期 , 再择机受孕 。但我听说 , 排卵期间人体体温高低不同 , 有很大差异 。请问 , 排卵期体温为什么会有高低的差异呢?排卵时人体的基础体温有明确规定吗?
基础体温又称静息体温 , 是指妇女经过6~8小时的睡眠以后 , 体温尚未受到运动、饮食或情绪变化影响时所测出的体温 。由于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对孕酮(又称黄体激素)作用极为敏感 , 一定量的孕酮(12 ,  8nmol/L)即可引起体温升高 , 而正常生育年龄妇女的孕酮水平是有一定的个体差异的 , 因此排卵期体温由于孕激素水平的不同而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
女性测量基础体温一般需要连续测量3个以上月经周期才能说明问题 , 另外基础体温的测量也易受到感冒、发热、饮酒等诸多情况的干扰 , 因此 , 在测量时应特别注意 。
于睡足初醒时刻 , 静卧不作任何活动 , 包括说话、翻身及思维 , 用体温计测量口腔温度并记录测得数值 , 如有性交、失眠、感冒等者予以注明;图表记录法:将每日测得体温标于体温单上 , 每一月经周期用1张表格 , 以"·"表示体温并互相连成曲线 , 以"×"表示行经 , 以"⊙"表示性交 , 以"↑"表示其他情况或症状;测温时间一般选在清晨初醒时 , 但从事三制工作者 , 如在下午醒后测 , 在少数人中对基温影响较大 , 需予注明;在测基温过程中用内分泌药物治疗者 , 加注说明剂量和方法 , 图表法记录可以"○"表示甲状腺素 , 以"-"表示雌激素 , 以"↓"表示孕激素 。
卵巢功能正常的育龄妇女之基温曲线有其特殊规律:月经周期前半期或卵泡期基温水平较低而维持在36.5℃左右;后半期即黄体期则上升0.3-0.6℃而维持在37℃左右 , 至下次月经来潮前才下降 , 使基温呈双相型 。其意义在于:
①双相型基温是有排卵的月经周期的临床表现 , 可作为诊断排卵功能的一种可靠而简单的方法;
②正常月经周期绝大多数为28d左右 , 虽其范围可在23~35d之间 , 但其差别主要在排卵前的卵泡期 , 而健全的黄体期天数则差别不大 , 约为14d加减2d , 故如黄体期>18d则提示妊娠之可能;11d为黄体不健;
③当基温上升时黄体发育程度在时间上有个体差异 , 可长达4d , 故基温上升前1d的下降(在育龄妇女月经周期中只占10%~21%)不能作为排卵日的临床指标;
④双相基温上升形式可有不同 , 如突然上升、逐渐上升、梯形上升等型 , 但与排卵关系不大 , 故凡是双相型则可诊断为排卵性月经周期 。
1.计划生育中应用:
①安全期避孕:从基温上升4d后至下次月经来潮前约10d中即为不易受孕的安全期;
②用于诊断和处理卵巢功能失调所致不孕症 。
【排卵期温度为什么有高低】 2.孕期的应用:
①协助诊断早早孕;
②提高推算预产期的准确性;
③基温可用于早期诊断、及时处理由黄体不健或胎盘功能不足所致的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及过期流产;
④基温测定可助早期诊断宫外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