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

只要稍微总结一下中国家长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所谓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但是,同时中国式家庭教育长期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问题,即:由于父母自负导致的悲哀 。
为何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 。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 。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 。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 。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 。
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 。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 。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 。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 。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 。
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 。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 。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 。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