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证的晚上做了

1.领证后,男女双方能否过性生活

领证的晚上做了

文章插图
v物理学教授的大胆畅想1802年 , 在俄国的彼得堡外科医学院 , 一名叫作彼德罗夫的物理学教授宣布 , 他打算“以电取光” 。在篝火、松明、动植物油以及燃气还是主要照明方式的19世纪初期 , 在电流还是一件新鲜事物的前提下 , 这一决定无异于天方夜潭 。但是彼德罗夫的热情并没有被众人的冷嘲所压熄 , 因为在不久前 , 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用放风筝的方法引出火花一事让他受到启发:电池组两端在被导线连接时所产生的电火花 , 能不能变成持久的灯光 , 以供照明之用?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 , 彼德罗夫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
尽管在临死前始终没有见到“持久的灯光” , 但彼德罗夫发现了“电弧”———“如果把两根炭棒彼此接近 , 那么在它们中间就出现了非常明亮的白色光或白色火焰 , 这就使炭棒很快地或者慢慢地燃烧掉 , 并且可以完全照亮黑暗的大房间 。”这是关于电气照明的最早言论 。
从弧光灯到白炽灯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 , 1809年正在埋头进行电化学研究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也发现了电弧 。他亲手做了个很大的蓄电器 , 动用了2000个伏打电池 , 得到了更强烈更明亮的弧光 。
大约在30年后 , 有人想起并应用了坚硬致密的焦炭来替代一般的木炭 。由于焦炭比木炭燃烧慢 , 弧光闪亮的时间也就延长了许多 。
后来法国科技人员给弧光装置装上一种钟表装置 , 使它能够自动调节两根炭棒间的距离 。这样 , 第一只炭极弧光灯正式诞生了 。
1876年 , 俄国电工技师雅布洛奇可夫又对弧光灯进行了较大改革 。他取消了复杂的钟表机关和磁铁灯调节装置 , 而让两根炭棒并排竖立 , 中间隔着一块用黏土或石膏做成的绝缘片 。他还采用一种装置 , 能够不断改变电流的方向 , 使两根炭棒交替地充当阳极和阴极 , 这样两根炭棒的烧损速度就基本相同 , 而他们端头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保持不变了 。
由于这两根并排竖立的炭棒在发光的时候像蜡烛一样 , 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电烛” 。
在19世纪70年代的后几年里 , 电烛曾经风行一时 。由法国通用电气协会投资制造的电烛 , 曾被用作路灯一支支地点燃在大街上 , 单单巴黎一个城市就用了成千支电烛 , 代替了街道上原有的7万盏煤油灯 , 使热闹繁华的巴黎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
1879年 , 爱迪生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 , 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批可供实用的炭丝白炽灯 。爱迪生利用改进的炭化方法 , 把一截棉线撒满炭粉 , 弯成马蹄形 , 装到陶土坩埚里高温加热做成灯丝 , 再把灯丝密封到玻璃泡里 , 细致地抽去里面的空气 。在当年的10月21日 , 这个灯泡开始点亮 , 持续发光45个小时!爱迪生在白炽灯的创制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
物理学教授的大胆畅想1802年 , 在俄国的彼得堡外科医学院 , 一名叫作彼德罗夫的物理学教授宣布 , 他打算“以电取光” 。在篝火、松明、动植物油以及燃气还是主要照明方式的19世纪初期 , 在电流还是一件新鲜事物的前提下 , 这一决定无异于天方夜潭 。但是彼德罗夫的热情并没有被众人的冷嘲所压熄 , 因为在不久前 , 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用放风筝的方法引出火花一事让他受到启发:电池组两端在被导线连接时所产生的电火花 , 能不能变成持久的灯光 , 以供照明之用?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 , 彼德罗夫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