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理解“身体权”:掌握身体不同界限,避免性侵


教孩子理解“身体权”:掌握身体不同界限,避免性侵

文章插图
女作家林奕含的新闻延烧多日,又多又细的讯息排山倒海而来,让身为家长的人莫不悲伤、愤怒:
生养一个孩子平安、无灾难的长大,究竟有多难?身为家长应该怎么教孩子捍卫身体界限?如果不幸遭侵犯,该如何觉察,适切的回应与陪伴?
女作家林奕含的新闻延烧多日,又多又细的讯息排山倒海而来,让身为家长的人莫不悲伤、愤怒:
生养一个孩子平安、无灾难的长大,究竟有多难?身为家长应该怎么教孩子捍卫身体界限?如果不幸遭侵犯,该如何觉察,适切的回应与陪伴?
“楼上的阿伯在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来家里敲门,阿伯跟我讲话的时候贴得很近,他做了一些让我不舒服的动作 。我告诉爸爸妈妈,他们说:‘啊?你阿伯怎么会做这种事!没什么啦,他只是抱抱你,你想太多了 。”
台湾新竹市基督教联合关怀协会执行长黎源悦感叹,之前她在一家教育协会工作多年,常在国中教授一门课叫“真爱守门员”,内容是带孩子认识身体界限,上完课之后,偶而就会有几个孩子默默上前找她,告诉她这些令人心碎的真实故事 。
家长无法分分秒秒守护孩子,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教他们保护自己 。
有些身体界限被侵犯的孩子虽内心感到不舒服,但是不敢求救、只能一直躲,是认为一旦求救好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这没什么大不了”,“我是不是小题大作了” 。
心禾诊所心理师骆郁芬说,“身体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身体权是指每个孩子都有权力,决定自己的身体要不要被碰触,像是背部、脸部跟头部这些地方,如果感到不舒服,不管哪个部位,都要教导孩子积极主动的大声拒绝 。身体权的概念,大概在孩子两、三岁就可以开始引导,自此之后孩子如有主张身体权说“不” 的时候,家长、身边的大人就要尊重并收手 。
而不是当孩子说不时,大人挖苦说“阿姨只是摸一下你的头,你干嘛那么小气”,如此会混淆孩子的身体权概念 。
在台湾现行法律规定下,身体被侵犯的“当下”有没有拒绝非常重要,会影响后续判决,有些人当下没有马上拒绝,并不是因为同意,而是愣住了 。因此骆郁芬提醒,从小灌输孩子的身体权概念,遇到事情及时勇敢地反应非常关键 。
红、黄、绿灯身体界限
黎源悦也提供一个“红灯、黄灯跟绿灯”的身体界限辨识法:绿灯像是握手,朋友间的开放区,甚至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也会有所接触 。黄灯像是肩膀、手臂等,跟熟悉朋友偶尔会揽肩膀打招呼一下 。红灯就是穿泳装会遮起来的身体部位,即使是最亲密的家人、都要经过允许才可以碰触 。黎源悦也提醒,家长从小就要给孩子隐私权,尊重孩子的身体与生活空间,而父母平常对彼此的尊重,更是给孩子无形的教育跟示范 。
如果孩子不幸真的遭受侵犯,黎源悦提醒家长,有以下征兆可察觉:
▲做噩梦、睡不好、易怒、退缩、咬指甲、害怕人际、害怕陌生人;
▲无助、觉得自己不干净、没安全感、没自信;
▲穿着打扮呈现两个极端,一个极为中性、保护自己,一个是极为女性化想证明自己还有魅力;
▲有孩子会「猛吃」,有的是为了把自己吃胖、避免成为下一次被侵犯对象,有的是用吃来安慰自己、处理焦虑跟不安;
▲有些孩子的创伤会持续很久很久,他们有些在人生遇到打击跟挫折时,为了不要回忆起伤心往事,比较容易有自杀想法,认为「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我就好了」 。
如果是小小孩,骆郁芬建议可注意以下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