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这种“联觉”功能,我第一次知道!( 二 )


每个婴儿都可能是天生的联觉者
联觉的发生是感官刺激或认知途径会自发且非主动地引起另一种感知或认识,而之所以会发生联觉,研究人员通过测试发现,联觉者与非联觉者的大脑结构的确存在差异 。研究者在使用神经成像技术,对颜色联觉者的大脑进行研究的时候,他们发现联觉者的大脑的V4区有增加的白质和灰质,V1区和V2区也有增加的灰质 。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SimonBaron-Cohen认为,在婴儿出生的初期各种感知能力在可能是融合在一起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才逐渐被分开 。所以,对于一个小婴儿来说,妈妈的声音很可能带有美丽的颜色和温馨的香气 。
英国神经心理学教授Julia Simner也通过研究论证了儿童在早期具有联觉体验的特征,然后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联觉体验逐渐消失 。
Julia Simner对英国21所小学中年龄在6-7岁的600名儿童进行了字母-颜色联觉的行为测试,确定了其中47个具有潜在联觉的儿童 。
一年之后,再用相同的程序对这47个儿童进行测试,发现其中有8个儿童依然具有字母—颜色一致性; 4年之后又用相同的程序对10-11岁的这些儿童进行了测试,看这些联觉儿童在4年后是否还会有一致性关联表现,或是他们的联觉已经消失了 。测试结果显示之前的8个联觉者中还有5个符合联觉的标准 。
因此Simner认为许多儿童早期可能都是潜在的联觉者,之后在成长过程中随着神经突触的修剪,使得他们大脑中的跨通道连接产生了分离,也就是失去了联觉能力,而只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由于修剪不充分而继续保有了跨通道连接 。
不需要做“天才”,但可以多一些保留神经突触
虽然儿童时期神经突触的修剪不充分可能会保留联觉,但并不是说努力保持神经突触少被修剪就可以保持这种能力 。
事实上,直到今天,联觉是怎么产生、怎么发展的,是基因、环境影响还是后天的训练或刺激导致了联觉的发生,这些都还没有定论 。联觉的种类也很多,目前已经被报道的有60多种 。
丰富的神经突触并不意味着一定有跨通道连接,但突触越多,脑细胞传递信息就越快,孩子相关的心智活动就会越好,比如记忆力、处理新信息的能力等等 。
在宝宝出生的头三年,他们的大脑其实是超速运转的,他们的大脑必须建立大量的沟通网络,使得一千亿个神经元(脑细胞)可以互相对话 。而神经元就是通过突触的连接进行沟通的 。
三岁前宝宝大脑中生成的突触可能超过100万亿个,远远多于三岁以后的需要的突触 。如果让所有的突触都存在下去,大脑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笨重繁杂,无法顺利、有效地运转,所以大脑又会主动地开始对突触进行修剪 。修剪机制取决于环境因素和外部刺激的反应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 。
所以对于我们爸妈来说,要做那些可以帮助宝宝保留重要的突触的事,而那些只会减慢大脑运转速度的无用突触就让它自生自灭好了 。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陪伴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保留重要突触 。比如当孩子总喜欢让我们重复给他讲同一本绘本时,这正是他们保留突触的过程 。因为只有反复经历某个体验,才能不断强化突触回路,创造一个永久的连接;而如果先前的体验没有得到加强,回路就会变弱,突触就会消失 。
【宝宝的这种“联觉”功能,我第一次知道!】所以,爸妈对于孩子重复性的行为不要觉得纳闷,支持他们的要求,因为他们的小脑袋会做出选择让感兴趣的事情来保持神经连接,建立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