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点病怎么治好

1.白点病怎么治?

白点病怎么治好

文章插图
热带鱼白点病的治疗 由于昼夜的温差大,未添置恒温设备的鱼缸里的热带鱼最易得白点病 。白点病又名小瓜虫病,热带鱼得此病后,先于鳃盖和各鳍条上长出细小白点,然后长满全身,后期体表粘液增多,白点成白色囊肿泡状,似覆有一层白膜 。病鱼往往活动明显减少,浮于水面或群聚一隅,若不及时治疗,则会日渐消瘦直至死亡 。
小瓜虫是一种寄生虫,最喜在摄氏温度10—20度时寄生于鱼体表面,所以在春秋季节最易发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要对付白点病其实十分简单,除了可以采用水族店里有售的专治白点病的药品之外,也可以采用经济、简单又有效的方法 。按照本人的治疗经验,一般饲养热带鱼的鱼缸,只需将温度调至30℃即可,3—4天后,白点会自然消失,这是因为在28℃以上的水温中,小瓜虫无法发育生长,按其短暂的生命周期,必可消除白点隐患 。
1配置化于水后,滴入鱼缸,使鱼缸的水呈微蓝即可,连续2天亦可杀死小瓜虫,甲基蓝和孔雀石绿对硝化细菌没有影响,不会破坏鱼缸的循环过滤生态系统,而且1—2天后,水中的微蓝会自行消失 。要防止白点病的发生,关键是要控制水温,勿让水温低至22—25℃以下,尤其是春秋季节,一定要注意晚间的保暖 。
2.白点病怎么治愈
白点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由小瓜虫引起,故叫小瓜虫病 。多发于秋末春初水温较低的季节鲤科和慈鲷科的热带鱼较易感染 。传染性较强 。
在23度以下死亡率较高 。
小瓜虫虫体(l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径约0.8mm,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 。在水温18-23℃的情况下,小瓜虫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一个个白色脓泡,遍布鱼全身 。热带鱼患此病时,表现在鱼鳍上先出现白点,鱼儿显得精神呆滞、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 。
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 。严重时,导致鱼体周身密布白点、停止摄食、肌体消瘦、呼吸困难直至死亡,病程一般约为5~10天 。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就会自然死亡 。因此对患白点病的热带鱼来说,治疗并不太麻烦 。只须将水温维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后,鱼体表的胞囊就会全部脱落 。
如果此时在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 。用药物治疗时,可在鱼缸中用0.1ppm的硝酸亚汞作药浴处理 。对病重的鱼,可用2ppm的硝酸亚汞或0.5ppm孔雀石绿溶液侵洗病鱼2-3小时 。当病鱼症状消失后,要及时更换新水,以免时间太长引致鱼的汞中毒 。预防此病只须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温,引进新鱼时先将新鱼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浸泡消毒后才放入鱼缸,一般就能杜绝白点病的发生 。
3.鱼得白点病怎么治
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 。其小瓜虫属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 。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 。幼鱼仅有圆形、椭圆形或棒形的大核 。虫体柔而可塑,形态多变 。此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 。
白点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多发于秋末春初水温较低的季节鲤科和慈鲷科的热带鱼较易感染 。白点病也叫小瓜虫病,小瓜虫虫体(l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径约0.8mm,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 。
布鱼全身 。热带鱼患此病时,表现在鱼鳍上先出现白点,鱼儿显得精神呆滞、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 。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 。严重时,导致鱼体周身密布白点、停止摄食、肌体消瘦、呼吸困难直至死亡,病程一般约为5~10天 。白点的形成不是产卵的它有一个生命周期,当人们看到鱼体上的盐粒,是它吸附在鱼的皮肤上吸食的阶段,在这其间,它是抗药的,当它喂饱了,它会从鱼体分离,掉下来到缸底.这种寄生虫产生保护膜,形成一个胞囊,里面有10个小幼虫(40倍的放大镜可以看见),它们分裂繁殖,一个能变成1000个以上的个体,它们会寻找鱼做寄体,来提供它们的食物,整个过程对温度的依赖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