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的传说100字

1.祭灶习俗的简略传说一百字
灶神,道教尊称为:
九天东厨太乙府司命灶君 。送灶神也称过小年,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活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送灶神回天庭,送灶神时要先祭拜一番,而祭品与一般祭神用的三牲四果不同 。
一般人都用汤圆、麦芽糖等甜的东西祭拜,其目的无非是希望灶神享用了这些甜点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少打小报告 。送走了灶神之后,家家户户便可大扫除以便迎接新年,而在正月初四又得将灶神请回家中,继续执行神职 。送灶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

祭灶节的传说100字

文章插图
腊月二十三的晚上,把灶王爷的画像从 “神龛” 上揭下来,裹上一块 “灶糖”,连同纸钱、纸扎彩的男女奴仆、车马、鸡狗牛羊,一起放在大门外烧化 。口中念道:“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上房,见玉皇,坏话藏,好话扬,过年回宫降吉祥 。
2.(民俗)“祭灶神”的由来?
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监察官,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 。
玉帝听后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要“祭灶”,祭灶时要陈设供品,香烛,供品中最突出的大多是是糖瓜,晋北地区则习惯用饧,(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 。
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吃后嘴被糖、饧粘住,让灶王爷甜甜嘴,上天说好话,不向玉帝说坏话,免生是非 。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 。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 。
祭灶节的传说100字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 。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 。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 。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 。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 。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 。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 。
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 。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 。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
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 。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