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诊断可拦截“畸形儿”( 三 )


由于猫狗粪便易引发弓形虫感染 , 也不宜与宠物频繁接触 。
十大高危人群尤需加强产前诊断
怀孕后 , 一定要定期到医院做孕期检查 。孕妇在怀孕5个月内 , 最好做好血液化验、唐氏综合症筛查、风疹疱疹病毒检测等 , 并通过产前诊断 , 筛查出可能患有患先天愚型、神经管畸形胎儿的可疑高危人群 , 再通过羊水穿刺、绒毛膜活检和超声检查等进一步确诊 , 以尽可能避免残疾儿的出生 。
严晓玲强调 , “高危人群”诞育缺陷新生儿的概率较高 , 尤需注重加强产前诊断 。这些“高危人群”分别包括:
1、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2、近亲结婚的夫妇;3、有3次以上自然流产、死产、死胎病史的孕妇;4、夫妇任何一方的家庭成员中有遗传性疾病的病史;5、夫妇一方患有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 或染色体异常;6、已生过遗传病或神经管畸形等疾病的孩子的孕妇;7、胎儿发育迟缓的孕妇;8、血清学检查风险系数明显增高的孕妇;9、超声检查发现于染色体疾病有关的标记或畸形;10、怀孕早期接触过明显致畸因素(如毒物、放射线等)的孕妇 。
凡是具有以上任何一种情况的 , 皆属“高危人群” 。
宝宝出生后 , 还要即时进行新生儿常见先天缺陷筛查 , 万一筛查结果异常 , 也能保证这些患有先天疾病的孩子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 最大程度提高他们的生存概率和日后生存质量 。
多数不明显缺陷未必都能查出来
产前诊断并非是万能的!并不能保证检查结果百分百准确 , “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结果有时在所难免 。更何况 ,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 , 也无法确保将所有近10000种疾病囊括在内 。“产前诊断也好 , 新生儿疾病筛查也好 , 都只能查出一部分疾病 。”马端教授实事求是地坦言 , 大多数不明显的缺陷其实未必都能查出来 。
由于在目前发病的新生缺陷患儿中 , 致死的约占1/3 , 致残的约占1/3 , 可治疗的也约占1/3 。针对可治疗的患儿 , 如何提高致残和可治疗这部分的人群的生存概率、提高生存质量 , 是值得全社会共同探讨的问题 。专家呼吁建立相应的社会机制 , 向这类人群提供资金、医疗服务等社会保障支持 。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主任李笑天教授表示 , 对于一些无法产前诊断和干预的先天缺陷儿 , 应尽快通过人性化的社会机制对他们进行关怀和帮助 , 尽可能弥补患儿及其家庭所承受的痛苦 。马端教授表示 , 目前政府越发加强对这类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 ,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 , 对出生缺陷患儿的支持仍可谓“杯水车薪” , 建议由政府牵头 , 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家庭、个人共同承担 。
【产前诊断可拦截“畸形儿”】此外 , 令人遗憾的是 , 虽然新生儿疾病筛查已列入《母婴保健法》 , 以法律形式确定每个新生儿都有疾病筛查的权利 , 但由于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 目前除几个沿海省市外 , 我国总体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普及率仍不高 , 很多家长还没有认识到筛查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