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是怎么回事

1.右侧乙状窦及横窦,窦汇密度增高是怎么回事经常性后脑

乙状是怎么回事

文章插图
颅内压增高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侧卧位测量成年人平均脑脊液压力超过1.96kpa(相当200mm水柱)时,称为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组症候群 。颅内压增高有两种类型,即弥漫性颅内压增高和先局部性颅内压增高,再通过扩散波及全脑 。弥漫性颅内压增高通常预后良好,能耐受的压力限度较高,可以通过生理调节而得到缓冲,压力解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快,而局部性颅内压增高调节功能较差,可耐受的压力限度较低,压力解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慢 。
【病因和机理】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甚多,诸如颅腔狭小,颅骨异常增生、颅内炎症、脑积水、脑水肿、高血压、颅内血管性疾病、脑出血、脑脓肿、脑寄生虫及颅内肿瘤等 。
在疾病情况下,通过生理调节作用以取代颅内压的代偿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颅内病变的发展超过了这一调节的限度时,就可以产生颅内压增高 。其主要机理有①生理调节功能丧失;②脑脊液循环障碍;③脑血液循环障碍;④脑水肿 。
【临床表现】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 。
1.头痛:头痛是颅内高压的常见症状,发生率约为80~90%,初时较轻,以后加重,并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清晨时加重是其特点,头痛与病变部位常不相关,多在前额及双颞,后颅窝占位性病变的头痛可位于后枕部 。急性颅内压增高者,由于脑室系统产生急性梗阻,所以头痛极为剧烈,肿瘤内出血,可产生突发而剧烈的头痛 。
2.呕吐:呕吐不如头痛常见,但可能成为慢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的唯一的主诉 。其典型表现为喷射性呕吐,与饮食关系不大而与头痛剧烈程度有关 。位于后颅窝及第四脑室的病变较易引起呕吐 。
3.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最客观的重要体征,发生率约为60~70% 。虽然有典型的眼底所见,但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一般只有一过性视力模糊,色觉异常,或有短暂的视力丧失 。这些视觉症状只持续数秒,少数可达30秒左右,称为弱视发作 。弱视发作常见于慢性颅内压的增高晚期,常与头痛程度平行 。如果弱视发作频繁时提示颅内压的增高持续存在,最终导致视力永久性丧失 。
4.其他症状:可有头昏、耳鸣、烦躁不安、嗜睡、癫痫发作、展神经麻痹、复视等症状 。颅内高压严重时有生命体征变化:血压升高、脉搏及呼吸变慢,血压升高是调节机制的代偿作用,以维持脑血液供应,呼吸慢可能是延髓呼吸中枢功能紊乱所致,生命体征变化是颅内压增高的危险征兆,要警惕脑疝的发生 。
5.脑疝:急性和慢性颅内压增高者均可以引起脑疝.前者发生较快,有时数小时就可出现,后者发生缓慢,甚至不发生 。
【鉴别诊断】
(一)颅脑损伤(craniocerebral injury) 任何原因引起的颅脑损伤而致的脑挫裂伤、脑水肿和颅内血肿均可使颅内压增高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即可出现颅内压增高 。少数患者可以较迟出现,如慢性硬膜下血肿等 。颅脑损伤后患者常迅速进入昏迷状态,伴呕吐 。脑内血肿可依部位不同而出现偏瘫、失语、抽搐发作等 。
颅脑ct能直接地确定颅内血肿的大小、部位和类型,以及能发现脑血管造影所不能诊断的脑室内出血 。
(二)脑血管性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主要为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出血最为常见 。
一般起病较急,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为1-3日内发展到高峰 。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 。发病时常有显著的血压升高 。多数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增高并常呈血性 。脑ct可明确出血量的大小与出血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