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三针穴位定位

1.怎样定位穴位的位置

舌三针穴位定位

文章插图
穴位: 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 。也叫穴、穴道 。穴位(acupuncture point)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 。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 。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 。
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 。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 。
”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 。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 。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 。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 。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 。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 。
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 。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 。
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 。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 。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 。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 。
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 。此后不久,法国著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 。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 。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 。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 。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 。
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 。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愀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 。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