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奶方式将影响宝宝心理素质

【喂奶方式将影响宝宝心理素质】 妈妈的喂奶回应方式多种多样,你是属于哪一种呢?

喂奶方式将影响宝宝心理素质

文章插图
立即满足型
盼望多年,张女士终于有了女儿 。婆婆、保姆,一家人对月月关怀备至、细心照顾,张女士则每时每刻都守候在女儿月月身边,月月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表达什么愿望,她都知道,如果月月饿了,她马上就把女儿抱在怀里喂奶,手脚麻利地在第一时间内满足女儿的需求 。一天一天的,月月从来不用着急等待 。
延迟满足型
杨女士就没有张女士那么幸运了,她一个人带着女儿悠悠,而且她没有奶水 。所以当女儿要吃奶的时候,她得赶紧给女儿冲奶 。听着女儿嗷嗷待哺的哭声,她一边冲奶,一边安慰孩子:“别着急,妈妈正在为宝宝做饭,悠悠是妈妈的乖宝宝,香喷喷的饭就要好了,好了,好了,就要好了……”一天一天的,悠悠的每一顿饭都是这样在妈妈的柔声哄劝中等待到口的 。
脾气暴躁型
钟女士与杨女士的情况很相似,自己带孩子而且是人工喂养,但是她的脾气比较暴躁,当儿子童童哭吵着要吃奶的时候,她比儿子还着急,常常大声训斥他:“别着急!不许哭!再哭妈妈就不给你冲奶了 。”儿子哭声更大了,她接着说:“再哭,再哭,再哭,妈妈真的不管你了!”儿子接着哭 。一天一天的,童童的饭大多数都是在妈妈不耐烦的批评声中等待到口的 。
冷漠忽视型
由于特殊原因,雯雯被寄养在王阿姨家里 。王阿姨身体不好,照顾婴儿的吃喝拉撒有些力不从心 。如果王阿姨行动方便,雯雯就能及时吃上一顿饭,如果王阿姨身体不舒服,雯雯就得在哭声中求救很久才吃上饭,所以雯雯吃奶有时及时有时不及时,一天天地,她总是处于结果不确定的等待状态中 。
妈妈喂养孩子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并没有在意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但喂奶不仅仅是让孩子吃奶,它还作为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心理素质产生作用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的心理素质是在一天一天雷同的反应模式中逐渐形成的;伴随着每天频繁的、雷同的喂奶回应方式,孩子的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形成 。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对孩子的个性和性格产生影响 。
追求完美的月月
月月总是处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不曾有过任何等待的心路历程,那么她对生活的期待标准也一定是很高的,她认为自己的心理需求应该得到满足,且应该立即得到满足 。
但是孩子的未来生活和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愿,所以长此以往的后果是孩子对未来的挫折预期不足,应对挫折的能力和素质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机会锻炼 。一方面,追求完美已经成为她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挫折经常出现,所以她会很有压力,家长更有压力,因为需要培养孩子新的心理素质与能力 。
积极乐观的悠悠
杨女士的女儿悠悠每天都有等待,但每天的等待都会有结果,这逐渐培养了她对外界环境的忍耐、宽容以及安全感和信心 。“等待”对婴儿来说就是遭遇的挫折,就是心灵的煎熬,而稍微的等待不但不会损伤孩子的健康,还能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 。这样,孩子从吃奶的时候就在体验一种生活:挫折是难免的,但是有妈妈温柔的帮助、有自己的努力,挫折总是可以克服的,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妈妈无意识的喂奶行为中逐渐形成 。
急躁内疚的童童
钟女士的儿子童童每天也有等待,每天的等待也有结果,但他接受的是妈妈严厉的帮助,不是温柔的帮助,所以他体验的规律是:自己的哭声越大、妈妈的吵声更大;妈妈的吵声越大,自己的哭声更大,最后终于解决了生活问题 。快速的声频导致快速的心跳,快速的心跳导致急躁的情绪,再加上妈妈的批评说明都是自己的错误惹的祸,所以这种行为方式很容易锻造急躁内疚的心理素质 。因此,同样是帮助孩子,妈妈最好还是提供温柔的帮助,而不是厉声厉色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