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七夕节是闺蜜节吗( 四 )


这厢抓耳挠腮,后悔不迭 。
偶一回头,心上人正站在那空疏的地方!或者,她也偷偷喜欢上了这个男子,拣着人少处,好让他看到呢!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宋代的另一位诗人欧阳修,则在《生查子·元夕》里,用他的清词丽句,记载了一个元宵节发生的爱情悲剧 。
去年元宵,良辰美景,灯火通明 。
一双小儿女,打着看灯的幌子,相约在那水边桥头 。柳枝垂,月初悬,灯尚未全亮,热恋中的人儿等不及了 。好不容易守到黄昏,两人便急急出门 。
大街上,车水马龙,繁花似锦,彩灯如画,两个痴情人,眼里心上,却只有对方 。
那一夜,月正明,灯正好,情正浓 。
今年元宵,月亦圆,灯亦好,伊人何处?只剩这男子,空落落地伫立水边,望月伤怀,抚柳思人,徒留伤悲 。
或许是时空阻断了恋情,或许是爱人嫁作了他人妇,或许是爱人随家人远迁他处 。这男子,空换了一身春衫,说不尽的风流潇洒,伊人却没法看到!眼看着灯火阑珊、游人散尽,自知无望的男子,泪满襟袖!
尽管元宵节是古代男女私会的好日子,但并不是古代的情人节喔 。有人说,元宵节是古人的光棍节,专门解决婚姻大事的 。有人却说,明明是古代的有情人,搭乘了元宵节的顺风车 。
6.古代七夕节有什么活动呢?古人是如何度过的呢?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从鹊桥渡过天河相会的日子,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七月初七当晚,女子,特别是未出阁的女子要向织女“乞巧”,以求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拥有一双灵巧的手 。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
这一天各家女儿围坐一团,以五彩丝线穿针,速度快为巧者 。
穿针乞巧
《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
“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
2、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
七夕夜,陈列瓜果于庭院中,有蜘蛛结网则得巧,网密得巧多 。
喜蛛应巧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
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