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美家庭是如何教育孩子 正确看待生死的

说到“死亡” , 国人总觉得“不吉利” , 因而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尽少和孩子谈及 , 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 。

看中美家庭是如何教育孩子 正确看待生死的

文章插图
美国的家长和教师 , 却乐于在孩子3-4岁时就向他们作出关于“死亡”的诠释 , 当然这种诠释是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 。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早已发现 , 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 , 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此词 。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 , 并对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惧 。他们或许还会若有所思地向大人们提出许多相关的问题:难道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吗?我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死行吗?我的小朋友和我以后也非得死吗?
不过孩子一般要长到10岁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复活)这样深奥、抽象的道理 。而在此之前 , 他们往往不会如成人那样 , 为亲人的死亡带来的哀伤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 。他们只是想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已 。
对于儿童提出的“死亡问题” , 美国家长总是作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 , 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 。此外 , 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作出解释 。因为他们认定 , 尽管作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 , 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 , 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 。
当然美国人更不赞成将“人死后都会变鬼”这样的“黑色迷信”作为知识 , 来传授给天真的孩子 。他们认为:要是同时还把“鬼”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 , 副作用可能就会更大———这样的“解释”除了可能误导孩子外 , 无疑只会增加孩子做恶梦的可能 , 并人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惧感等其他种种心理压力 , 以至于待家里真的死了人时 , 惊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参加亲人的追悼会 。
更确切地说 , 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的 。当碰到死亡事件时 , 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
美国人还认为 , 待孩子长大到有足够的领悟能力时 , 向其传授某些积极的“生死观” , 也许还能帮助他塑造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这时的美国人往往向孩子们这么解释说:其实“死”和“生”是自然而然又顺理成章的事 , 没有了“死” , 也就无所谓“生” 。即便是无生命的万物 , 如星星、地球和太阳 , 也都有其寿命 。一个人死了 , 其肉体诚然在世界上消失了 , 但其子女却在延续他的生命 , 他遗留下的思想、作品和所作的好事仍可能被后人津津乐道 。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甚至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 。由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 , 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 , 并且让学生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 , 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 , 或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 , 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 , 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 。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 , 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了无保留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