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的故事( 四 )


入夜后,姑娘们再手持秫秸围井台转一圈,请七姐姐位归佛龛,然后坐在织女像前,对拍巴掌向织女乞巧 。
“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 。
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 。
乞巧节的节日活动,带有竞赛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旧时长岛县的拉巧,其实就是斗巧 。节前,姑娘们聚在一起,精心装饰巧棚,巧棚中有狮子、斗鸡、凤凰、鲤鱼跳龙门、戏出子、转灯、饽饽、金钟等 。节日期间,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饭后,姑娘们聚在一起,明灯蜡烛,唱喜歌拉巧 。
观众络绎不绝,有的带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续四天左右 。无棣、长岛等地有做巧芽、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荣成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看巧云 。无棣牧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据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曲阜、宁阳等地习惯于七夕之日晒衣物 。日照妇女在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头发明亮柔软,没有汗臭味 。
临沂一般都在这天洗涮油罐子,据说这一天油罐子特别容易洗涮,用水轻轻一冲就洁净了 。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认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
乞巧节的饮食,一般是面条、水饺、馒头和烙果子等 。临沂习惯用储蓄的露水做面条,堂邑县把七夕做的面条叫云面,意为巧云,昌邑用七种野菜包包子,胶东家家户户烙“巧果子”(先用油、鸡蛋、糖把面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鱼等模子制成各种花样,最后烙熟),用线穿起来,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亲友之间相互馈送 。
临朐等地,妇女习惯在七夕之日回娘家串亲 。
嫦娥又称姮娥.女性.神话中的人物.
美貌非凡,后飞天成仙,住在月亮上的仙宫.
嫦娥奔月
关于嫦娥奔月的版本很多,有许多矛盾之处,我个人认为,不如撇开灵药后羿,直接说嫦娥是"天生"的月宫神女,与后羿灵药没有关系
这是其中一个版本: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 。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 。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 。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