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

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

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

文章插图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想要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就要明确责任,按照4个步骤去锁定、落实责任 。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为何会这样呢?
其实,和尚多了反而没水吃,这是因为责权利不明,责任、分工不明确 。
同样,在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合理的分工、有效的执行以及严格的责任管控,就很容易造成员工相互推诿,致使执行效率低下 。因而,想要增强员工执行力就需要确定对象,锁定责任 。
责任稀释定律:人数越多,责任越少
假设你一个人走在热闹的大街上,有一个歹徒在追赶你,此时为了获救你会怎么做?
有人说大喊救命,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也有人说,找离身边最近的男士求助 。但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类似的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却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在旁观者越多的情况下,你得救的几率反而越小 。
为什么呢?这涉及到群体或组织环境中的责任界定问题 。从责任的两个维度,我们很容易看到问题的真相——人越多的情况下,人越感到这件事与我无关 。
当周围有很多可能帮忙的人时,每个人的责任感都会降低 。“其他人一定会帮忙的,可能他们已经打电话叫警察了” 。每个人都以为责任是别人的,结果却是没有人承担起责任来 。这就是责任稀释定律——责任在人多的环境中,就会像化学溶剂一样被稀释,人越多,个人责任感就越单薄 。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大家都听过,我们在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会嘲笑南郭先生 。但是,从责任稀释定律角度我们立即就会发现,问题其实与南郭先生无关 。为什么?
首先,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混进皇家演奏乐队?其次,为什么南郭先生能够在乐队待了很长时间不被发现?第三,为什么独奏后,南郭先生一天也混不下去了?
问题的源头在齐宣王对乐队“合奏”的管理制度上,他是怎么通过招聘考核的?在这种没有明确责任指向,吃“大锅饭”的管理制度下,直接导致了南郭先生的存在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种合奏管理体制继续下去,以后还会出现东郭先生、北郭先生等等 。
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责权利不明!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妇孺皆知,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故事中没有对挑水这个岗位进行说明,也没有明确三个和尚的分工,以致他们的责、权、利不明 。同时也没有对业绩不好的和尚采取任何惩罚措施,这就造成和尚们互相依赖,相互推诿,逃避责任 。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没水喝不是因为和尚懒,不是因为挑水这件事情不重要,而是因为责任、分工不明确 。
责任跳动定律:指导越细,责任越少
大家有没有发现,责任就像是一只猴子,转眼之间,猴子就会跳到你的身上 。当参与人数越少的时候,人们更容易推卸责任,因为这样负起的责任越小 。
没人喜欢一直负责,所有的执行在管理层面上都可以归结为一点:责权利的对等 。
我们都知道,等边三角形是最坚固的一种三角形,责权利对等原则是管理学的“等边三角形” 。责,是指责任;权,是指权力;利,是指利益 。责权利对等原则就是,如果要让个体或组织承担一定的责任,就应该赋予其完成责任必需的权力,并给予其与所承担责任对等的利益 。只有三者对等统一,形成相互支持、促进,又相互牵制、规范的“等边三角形”,公司的团队建设和工作目标才有可能顺利完成,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到有效执行,从而形成企业运营管理上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