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药害不仅来自服药

婴幼儿期小儿的生理及体格发育特别快,各器官功能逐渐完善:如头3个月,平均每月可增加800-1000克,出生后3-4个月约为初生时的2倍;1周岁时为3倍,2周岁时为4倍 。因为生长迅速,临床上用药的剂量与选择也有所不同 。特别是婴幼儿对药物的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有的明显也有的不明显,另外,在10个月前的哺乳期间,药物还能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同时母亲抽烟、饮酒也能影响吃奶的婴儿 。
【婴儿药害不仅来自服药】

婴儿药害不仅来自服药

文章插图
婴幼儿用药时在药物的吸收与代谢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1、在药物吸收方面,因为6-8个月的孩子才有胃肠蠕动 。因此,8个月以下的孩子吞咽能力差,药物会误入气管 。另外,小于3岁的小儿,胃酸分泌低于成人,胃的容积也比成人小;患儿不愿服药时,容易泼洒药液或片剂,剂量难以掌握,再加上吸收时个体差异比较大,就会造成药物吸收量方面难以预料 。
2、在药物分布方面,小儿的体液总量及细胞外液均高于成人,所以水与电解质的代谢易受病症与外界的影响,而脱水可能影响到药物的颁布与血的尝试,且大脑屏障功能较差,有些药物可能进入脑脊液 。药物的代谢方面 。婴幼儿时期,药物在肝脏代谢比较快,在肾脏排泄也快,因此药物的消耗率比成人快 。
因而,婴幼儿时期有些药物应禁用或少用,比如:氨基糖甙类在婴幼儿时期(6岁以前)属忌用药物,因其能操作听神经而致聋哑,这类药物有链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霉素、西梭霉素及新霉素等;另外还有氯霉素、红霉素等 。哺乳婴幼儿时期的乳母应避免、慎用或禁用这些药物 。大多数药物母亲服后,可从母亲的血浆中转移到乳汁里 。母亲中药物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是红霉素、维生素A、B、C,钙、异烟肼、安定、地高辛、茶碱、氯丙嗪、四环素、氯霉素、苯巴比妥、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阿托品、苯海拉明、呋喃妥因等 。
哺乳期的母亲应慎重使用的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强的松等;而喹诺酮类,磺胺类、异烟肼类、茶碱、镇静药及酒类,则是哺乳期母亲应避免使用的药物;氯霉素、甲硝唑、消炎痛、安定类及环磷酰胺、金属盐类等,是哺乳期母亲禁忌使用的药物 。
另外,母亲吸烟、饮酒也可通过母乳危害婴儿 。每日抽烟20支以上者,烟碱可以通过乳汁引起婴儿烟碱中毒;每日饮用葡萄酒达750毫升,或白酒50毫升以上者,可导致婴儿酒精中毒 。
服中药时要考虑中医辩证:解表药、治脾胃病的药宜在饭后服用;补益药、治肠道病症的药物宜在饭前服用;消化药饭后服,驱虫药空腹时服;止吐药宜冷服;发汗药应热服;泻火药要凉服;滋养药宜温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