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腹泻原因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怎么办


腹泻是由于肠道受到刺激,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排出原始未消化食物成分,体内大量液体由身体内转移到肠道中,出现水样便,肠道活跃,蠕动增快,排便次数增加 。它和发热、咳嗽一样都是一种症状,而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 。
细菌、病毒等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发热在先,且先期多有呕吐的表现 。发热、呕吐后,第一次排便未必是腹泻,但紧接着就会出现腹泻 。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原因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怎么办

文章插图
病毒感染性腹泻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从原因来看,腹泻包括感染性的病毒、细菌引起的腹泻;非感染性的过敏、水土不服、食物不耐受导致的腹泻;还包括继发一些疾病或药物使用后腹泻等 。治疗腹泻必须寻找到导致腹泻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立刻止泻 。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原因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怎么办】如果腹泻时大便呈稀水样,也可形容为“蛋花汤”样,往往提示是病毒感染,便常规检测可能会显示少许或没有白细胞、红细胞 / 高倍视野;轮状病毒或腺病毒等抗原检测为阳性 。
特别多见的是轮状病毒感染,现在很多医院都可以定性大便轮状病毒,如果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阳性即可确诊 。
在婴幼儿腹泻中,细菌性肠炎占据少数,常见的是病毒感染,治疗病毒性腹泻的原则是“预防和治疗脱水 + 适宜营养”:
1. 口服补液盐预防和治疗轻度—中度脱水;
2. 母乳喂养添加乳糖酶,配方奶喂养换成无乳糖配方;
3. 益生菌等辅助;
4. 有发热等症状时用退热等方法对症治疗;
5. 避免使用抗生素 。
细菌感染性腹泻
前面提到,遇到孩子出现腹泻时,一定要在 1 ~ 2 小时内将留取的大便标本送到医院检查,如果大便常规检查提示红细胞和白细胞都超过每高倍视野15 ~ 20 个以上才应考虑为细菌感染 。只有细菌感染时,才应考虑口服抗生素 。
如果每高倍视野仅几个红细胞或白细胞不能说明是细菌感染或只是轻微细菌感染,不需考虑口服抗生素,可以服用活性益生菌 。在确定细菌感染前,“必须”进行大便培养 。由于大便培养需要至少 3 天才能得到结果,因此可先用抗生素,待培养结果出来后,再考虑继续、停止或更换抗生素 。
另外,如果孩子得了细菌性肠炎,停止使用抗生素的时机不是根据大便颜色和性状 。若开始使用抗生素,就应连续使用至少5~7天,然后再次化验大便,如果化验结果正常可以停药,否则需要继续服用直到检测正常为止 。千万别见好就收,造成慢性肠炎、细菌耐药 。
抗生素可杀灭肠道内致病细菌,同时也可杀灭对人体有益的肠道细菌 。所以,细菌性肠炎时,除了服用抗生素外,还需服用益生菌制剂 。但抗生素与益生菌服用应间隔至少2小时 。这样可避免抗生素与益生菌间作用的相互抵消 。
其实,益生菌本身也可抑制肠道内致病菌的生存并抵消部分毒性,对治疗也有帮助 。若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高热不退、极度疲惫,甚至休克前期表现,使用抗生素的最好途径还是口服 。口服抗生素,进入肠道快,作用也及时 。
不要迷信静脉输注抗生素 。再有,不要使用止泻药!早些排出细菌和毒素,疾病好转会更快,必要时还需要导泻或灌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