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业 日本工业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三 )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890年前后,稳定且实用的三相交流发电机,以及远距离高压输电系统形成之后,电力使用才步入正轨 。1885年实用型变压器被发明出来,它是远距离输电必不可少的工具 。至此,散布在日本城市中的小规模火力发电站被建在山区的大规模水力发电站取代,然后通过连接发电站到城市的高压电线建成了广域输电系统 。
大阪电灯于1889年在日本率先使用交流电,1895年东京电灯正式使用交流电 。当时,东京电灯在浅草火力发电站设置了50赫兹的三相交流发电机,并将散布在市内的小规模发电站集中于此 。两年后,大阪电灯设置了60赫兹的三相交流发电机 。现在东日本和西日本的交流电赫兹值不同便源于此 。
1899年架设的从黑濑川水力发电站到广岛的26千米11千伏高压输电线是日本远距离输电的先驱 。这是由于广岛曾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大本营的所在地,并且海军基地和急速膨胀的海军工厂也在吴市 形成电力需求 。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始终是优先考虑军事的 。实际上,当时消费电力的主力正是诸多的军工厂和以军需生产为核心的八幡钢铁厂 。
进入20世纪初,日本电力才逐渐普及并深入家庭 。1909年,森鸥外 的小说《电车之窗》中有\\”电灯的光芒簇拥着 。\\”这样的描述 。这个时期的城市,路面电车已经很常见,电灯的光芒也已压倒了其他一切灯火 。
但是,要判断电力技术在日本是否能够真正普及,还要从日本工厂的动力上看 。那要等到20世纪10年代,在山区水力发电站的发展带来廉价的电力供给之后 。日俄战争之后,迎来了水力发电的开发高潮 。而以煤炭为原料的火力发电则面临着供不应求以及原料价格暴涨的问题 。这也间接导致了由火力到水力的转型 。1908年,东京电灯将位于山梨县桂河的、输出功率为15000千瓦的驹桥发电站所发的电,以55千伏输往75千米之外的早稻田变电所,这标志着大容量水力发电的开始 。
1911年,日本木曾川发电站开始以66千伏向47千米之外的名古屋输电 。大约就在这一时期,水力发电量超过了火力 。同年制定了旨在促进电力事业发展的《电气事业法》 。接着,1914年,输出功率为37500千瓦并能以115千伏的高压输电的猪苗代发电站建成 。第二年,成功地将电力输送至228千米之外的东京,拉开了大型输电网时代的帷幕 。
在之后的日本大正时期,日本各工业领域以飞快的速度实现了从蒸汽到电气的动力转换 。1917年,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电气化率都超过了蒸汽动力 。因此,可以认为20世纪10年代中期,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是与能源革命同时进行的日本工业革命完成的时期 。可以说,欧美通过蒸汽机的发明完成了工业革命,步入了工业国 。而日本则是通过使用电力,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 。
【日本工业 日本工业分布特点及其原因?】总之,日本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不仅获得了满洲的权益,而且还将朝鲜半岛纳入其殖民版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自此,以\\”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为口号的明治时期的近代化暂且告一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