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别称和来历(八月十五的别称)( 二 )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 , “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 , 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
我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 , 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二十八宿” ,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 , 即为“苍龙七宿” 。仲夏端午苍龙整个星座都出现在天空中最显著的位置 , 古人把“飞龙在天”这天定为龙的节日 , 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相传与楚国大臣屈原有关 , 但从起源上来看其实不然 。
过端午节 , 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 。每到这一天 , 挂艾叶、菖蒲 , 斗百草、驱五毒 , 赛龙舟 , 吃粽子 , 饮雄黄酒 , 佩香囊 。
五、七夕节
七夕节 , 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 , 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 , 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 , 故名“七夕” 。经历史发展 , 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 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 , 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 ,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
六、中秋节
中秋节 ,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 , 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 , 定型于唐朝初年 , 盛行于宋朝 。至明清时 , 中秋已与年节齐名 , 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 。
中秋节自古便有观潮、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 流传经久不息 。古时在我国福建一些地区 , 中秋之夜还有“抛帕招亲”的习俗 。
七、重阳节
重阳节 , 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 , “九九”两阳数相重 , 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 , 故又称为“重九” 。
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等等活动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 , 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 , 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 , 成型于春秋战国 , 普及于西汉 , 鼎盛于唐代以后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 , 其主体部分传承 。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 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 , 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