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楠的创业故事表格 彭楠的创业故事( 二 )


心若在,梦就在
时间:1996-1998年
地点:苏州
初到苏州的孙亚晶可以说是举目无亲,无所依靠,拿她们东北人的话说叫“两眼一抹黑” 。随便找了一处住所安顿下来之后,孙亚晶在文化市场花几千元租了一个小小的摊位,开始了她的书刊经营生意 。经营期刊生意与别不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为每本的利润很薄,只有大规模的经营才可能获利 。孙亚晶的资金很有限,她只选择了比较畅销的二十几种杂志经营 。雇不起店员,接货卖货送货都是她一人兼顾 。不舍得雇车,甚至连自行车都买不起的孙亚晶,经常是肩扛手提一路小跑地往返于货运站和店铺之间 。“一本杂志才能赚几分钱,就是卖一百本才赚几块钱,运费都不够,我怎么舍得雇车啊!”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孙亚晶感慨万千,“那时候,百十来斤的货压在肩头上,痛得直掉眼泪,手上磨出了血茧,汗水湿透了衣衫,咬着嘴唇才挨了过来 。”
刚起步的两年,孙亚晶的日子过得真的很艰难,说是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一点也不夸张 。订自全国各地的杂志到货的时间很随意,无论是半夜深更还是黎明破晓,只要货运站的接货通知一到,必须马上去提货 。也是因为这样孙亚晶的生活根本毫无规律,精神也一刻得不到放松 。有的时候店里正营业,火车站就通知去提货,孙亚晶就拜托顾客们自己拿货自己付款 。就是这样劳累奔波,开始的两年孙亚晶还是做着亏本生意 。
身体上的疲惫和金钱上的损失对性格倔强的孙亚晶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真正的打击,但心灵上的创伤和精神上的压抑带给她的痛苦却难以慰藉 。刚来苏州时,文化市场里一些业主看她是外地人,曾经对她持有鄙视的态度,抱着看笑话的心态等着看她做不下去的一天 。甚至有人见她孤身一人,势单力孤,在生意上采用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面对这些不公,孙亚晶没有屈服,她一边悄悄地把泪水咽到肚子里,一边打起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向别人证明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同时拿起法律武器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利益 。
经受了无数次的打击和挫折,孙亚晶也曾想过结束生意回家,过一份简简单单悠闲自在的生活 。也许是因为骨子里的那份东北人的倔强和坚强,也许是离家时自己对自己许下的那句诺言,圆自己一个梦,孙亚晶坚持住了……走特色经营之路时间:1999年做了两年亏本生意的孙亚晶虽然慢慢总结了一些经验,加上她的辛勤努力,生意日益好转,但是孙亚晶总是在思索,到底应该怎么做,想什么办法才能开创一个新局面,一举扭亏为盈 。这时她发现文化市场里大多数业主的经营结构都是雷同,包括自己,都是经营报纸,杂志,书籍这三大类 。经过认真思考孙亚晶总结了几条自己的经营思路:杂志和报纸实效性强,流动周期短,市场潜力大 。书籍更新速度慢,盗版严重,滞销成本大 。两个项目的经营过程不同,同时兼顾哪个也做不好 。经过认真的市场分析,也是凭着自己对期刊杂志的喜爱,孙亚晶毅然决定放弃书籍的销售,一心一意做期刊 。
诚信立业,真情待人
时间:1999-2002年
走上了特色经营之路的孙亚晶,终于见到了辉煌事业的曙光 。她的经营品种由几十种增加到了上百种,店铺的面积也扩大了几倍 。滚雪球似的业绩增长对她的勤奋做出了最有力的肯定,也给了她更坚定的信心 。孙亚晶的期刊代理生意在苏州乃至全国的发行市场开始小有名气,一些知名的杂志指定文苑书店为苏州乃至江苏省的独家代理商 。问及孙亚晶是怎样赢得这些商机的,她的回答很实在,也很中肯:“讲信誉,以诚待人 。”期刊代理商的销售过程是从杂志社批发杂志,然后再分销给下一级批发商或零售商 。孙亚晶通常都是提前把货款打到杂志社账上,或者货到马上汇款,从不拖欠,就算是遇到销路不好资金周转不灵也想尽办法把货款付齐 。这样的经营作风赢得了各家杂志社的信任,主动把独家代理权交给孙亚晶 。“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广告效应”,孙亚晶总结自己的经营之道时深有感悟地说:“你和一家杂志社做生意的口碑马上会传到另一家,口碑好,信誉度高,生意有时会自己找上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