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红书上做品牌,商家自己来“种草”真的可行吗( 二 )


随着商家距离消费者更近,无疑将能够更为精准地了解用户画像、获取用户的反馈,并为此后的卖点、产品的改进做参考,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内容运行 。然而,生长于小红书平台的品牌与如今快手大力发展的“快品牌”、抖音扶持的“抖品牌”,甚至更早以前的“淘品牌”有什么区别呢 。
本质上,这些最初凭借优质内容及达人带货走红,比如快手的彩妆品牌“韩熙贞”,以及从抖音开始在全网走红的内衣品牌“Ubras”,往往被称之为“渠道品牌” 。这些品牌抓住了平台发力电商业务时的流量红利,并迅速在一个垂直品类崛起,但同样一着不慎也会很快陷入颓势 。
以此前的淘品牌为例,2012年淘宝扶持了一大批电商品牌,例如韩都衣舍、茵曼、御泥坊、膜法世家等,并且在2012年至2014年有过短暂的霸占销量榜单的美好时光 。然而如今包括裂帛、茵曼、韩都衣舍等“淘品牌”,早已榜上无名,甚至从淘宝“逃离”到了抖音、快手等平台 。
此前韩都衣舍创始人赵迎光曾表示,“内循环和消费人群Z世代,这两个因素导致流量时代结束了” 。而这,也恰好指出了淘品牌没落的部分原因 。
其一,是平台流量逐渐向大品牌、知名品牌,以及诸如张大奕的BIGEVE BEAUTY等网红品牌倾斜;其二,则是来自短视频平台、种草平台的冲击,在货架电商“人找货”的情况下,如今Z时代的消费者更青睐于跟随网红种草、拔草,并依靠图文化、视频化的内容产生即时性的需求,俨然变成了“货找人”的逻辑 。
尽管抖品牌、快品牌这些通过短视频内容分发,或是直播的形式找到潜在的消费人群,并不完全等同于此前的淘品牌 。但事实上这些品牌仍然是依靠流量红利,凭借兴趣或低价来吸引用户,品牌本身可能并不具备长期发展的可能性 。说白了,还是在打着“新品牌”的旗号在卖“渠道货”,而真正能够走出平台的品牌可能极为凤毛麟角 。
因此对于本身体量相对更小的小红书来说,品牌商家又要面临着哪些问题呢?
其实依靠种草起家的小红书,天然就有着让“新品牌破圈”的优势,此前从平台走红的完美日记、橘朵等品牌 ,就已经证明了小红书推广的能力 。那么对于想要在小红书上进行冷启动的商家而言,发内容、开店,并凭借内容带来的流量最终实现转化,其实不失是个很好的选择 。
毕竟“传播链路越短,消费决策越快”这句话,显然很有道理 。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小红书走红却在“墙外开花”的完美日记,如今的主战场显然是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其背后的母公司逸仙电商以同样的方式还推出了“小奥汀”、“完子心选”两个全新的品牌 。但这样的商业模式却未能一直保持盈利,2020年11月纽交所上市的逸仙电商,如今俨然已经走到了退市的边缘 。
最初,完美日记以“大牌平替”成为美妆界的“国货之光”,可当其以相差不多的价格在电商平台直面传统品牌时,却远没有展现出能与大牌竞争的产品力和研发实力 。
这样的情况,实际上也是在小红书上做品牌的商家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虽然在小红书上的确可以做一个细分的垂类品牌,并凭借好的口碑做着“小而美”的生意,就如同小红书自己所期望的那样,“生于内容,长于交易”,但在隔段时间就有一批新概念品牌走红的平台,这些品牌又该如何保持更持久的生命力呢?
至于小红书,虽然一开始的确会有许多初创品牌因为“0抽佣”、“流量倾斜”进入,然而随着体量的不断增大,难免会有“庙小容不下大佛”的时候,那么这时候小红书又该如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