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汪曾祺是士大夫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为什么汪曾祺是士大夫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文章插图
【为什么汪曾祺是士大夫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前不久的3月5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惊蛰是个扬升的、充满生命力的节气,万物 “如梦初醒”般复苏,山涧河川的上空都涌动着勃勃生命力 。
而3月5日这天,也恰是汪曾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 。这像是一种奇妙的共时,因为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生都涌动着“惊蛰”般的生命力与如新生般的赤子之心 。
大多国人都或多或少知道汪老,耳熟能详的《昆明的雨》,读来口齿生津的《端午的鸭蛋》;或许也知道汪老是文学大家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也曾在朋友圈给汪老暖心文字点过赞……
螺蛳君早些时日就想谈一谈汪曾祺先生,可又想起他曾在一本书的代序《捡石子儿》中表达过:“我活了一辈子,我是一条整鱼(还是活的),不要把我切成头、尾、中段 。”想必他老人家并不希望各种形式的“解读”与“臆测” 。
因而本篇文章,螺蛳君想用一种有趣但不冒犯的方式,来谈谈我心中的汪老先生 。
33%的灵魂配方——方糖 属性:自带甜味在电影《狂爱圣彼得堡》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想象自己是一颗方糖,放在咖啡里,咖啡就不苦了;放进茶里,茶叶甘了,自己够甜,融在世界中,才能让世界变甜 。”做一颗方糖,融入生活中,让甜包容苦,苦也带着回甘 。汪老的灵魂配方中一定不缺这样一种方糖配方 。
汪老留下来的文字都是淡淡的、温情的,其实结合汪老一生经历来看,这真的太难得了 。
汪曾祺出生于1920年3月5日,那天是寓意团圆美好的农历正月十五,他出生在江苏高邮一户旧式地主家庭,父亲名叫汪菊生,字淡如,生母早逝 。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苦难,十三岁曾跟随家人逃难,后几经周折在十四岁时考入西南联大国文系 。往后的悠长岁月中,更是伴随着是动荡、颠沛、政治运动……
汪曾祺先生的一生恰是中国近代最动荡苦难的时期,等到局势稍加安定时,人已不复壮年 。
可是汪老的文字中全然没有对苦难的控诉或拷问,他像一颗方糖,深深地沉入生命中,缓和了所有的苦,最后留给我们的是干净的文字和美好的情感 。
但这并不是一种对苦难闭口不谈的逃避,比如战乱时期,他曾经随祖父、父亲到离家乡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后来他在小说《受戒》里就描写过这个小庵 。
33%的灵魂配方——水晶 属性:真实,干净在《唤醒你心中的大师》一书中写到米开朗琪罗,称并不是他雕刻出大卫,而是从石块中看见了大卫,于是将他救了出来 。
汪曾祺先生也拥有同样的能力,在一切周遭中看见万物的真实与可贵,然后用笔将之“拯救” 。
汪老很喜欢写花草,写食物,他可以把一个细小琐屑的题材娓娓道来,全然投注感情,写得令人感动 。回到他身处的年代,这样的文风简直是一股清流 。
革命时期以及其后很长的一段时期,注重集体的“宏大叙事”备受追捧,比如看看《受戒》同时期的作品都在写什么:80年代《金光大道》《艳阳天》前脚刚走,大肆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的《李自成》大行其道……
这些将个人置于时代洪流中的作品是主旋律所喜爱的,其中不乏有僵硬、脸谱化的文字,空洞、浮夸、虚假、病态悄无声息地吞噬着真善美 。
反观汪老的文章呢,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起伏都不大,用笔很克制,情节像是水墨画中氤氲的背板,笔触触到了民俗、风土人情、自然生灵等等,让真与善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觉知真正回归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