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近因效应」,让你的育儿之路更省力
我们经常会让孩子做选择题:
「你更想要这个玩具?还是那个玩具?」
「你喜欢吃这个?还是那个?」
「你更愿意做这件事?还是那件事?」
……
愿意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意愿绝对是一件好事 , 但孩子这类选择问题的回答是否能够真实地反应他们的偏好呢?
在心理学上 , 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效应影响着人们在二元选择问题上的决策和反应 。
第一种名为「初始效应」 , 描述的是我们听到的第一个选项往往会停留在我们脑海中 。
例如 , 有研究发现 , 当被问及掷硬币是要「正面还是反面」时 , 成年人更有可能选择「正面」 。
第二种效应与第一种效应相反 , 名为「近因效应」 , 描述的是我们听到或经历的最后一件事会在我们的记忆中更有份量 。
这也是歌手愿意把自己最经典的作品作为演唱会压轴曲目的原因 , 因为这样一来 , 观众在离场时会留下整场演唱会都非常棒的印象 。
对成年人来说 , 初始效应和近因效应都很少起到主导作用 。 有证据表明 , 性格类型、对信息的熟悉程度以及话题的争议性 , 都会影响成年人最后的选择 。
那么孩子呢?
他们是否会受到这两种心理学效应的影响?或者哪一种效应对他们的影响更明显呢?
文章图片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 , 研究人员设计了两个实验 。
在第一个实验中 , 研究人员问了24个孩子一系列有两个选项的问题 , 例如「罗里去学校的时候 , 应该带午餐盒?还是带背包?」
紧接着 , 研究人员会问一些其他问题 , 之后再把最初的问题调换选项的顺序再问孩子一次 , 例如「罗里去学校的时候 , 应该带背包?还是带午餐盒?」
结果发现 , 在口头回答时 , 孩子们有85.2%的时间都选择了第二个选项 。
有趣的是 , 当孩子们用手指出答案 , 而不是口头说出自己的偏好时 , 选择第二个选项的时间只有51.6% 。 孩子们似乎只在口头说出自己的偏好时受到了近因效应的影响 。
研究人员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 , 近因效应对年龄较小的孩子(18-24个月)的影响比年龄较大的孩子(24-48个月)更大 。
这表明 ,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 , 变得更加理性 , 逻辑性也更强 , 因此近因效应的影响逐渐减弱了 。
文章图片
在第二个实验主要探索为什么近因效应在孩子中如此显著 。
研究人员让24个3到4岁的孩子为不同的玩具取名字 。
有些选项中的名字是单音节 , 例如「我们应该给这个玩具取名为Stog , 还是Meeb?」有些选项中的名字较长 , 例如「我们应该给这个玩具取名为Shallop , 还是Bingle?」
研究人员发现 , 单词越长 , 孩子越有可能选择两个选项中的第二个 。
研究人员推测 , 较长的名字给孩子有限的工作记忆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 导致后一个选项在孩子的脑海中更新鲜、更突出 。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第一个实验中年龄较小的孩子更多地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 因为年龄较小的孩子的工作记忆容量更有限 。
文章图片
这项研究对家庭养育非常有意义 。
如果家长想要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思维过程 , 知道孩子的想法 , 那么可以适当改变每次提问孩子时的选项顺序 , 确保第二个选项不总是一样的 。 这可能会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真正在想什么、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
- 网络线与其他数字线有没有用?再次探讨是否为「玄学」
- 家有俩宝总是争吵打架?学会这几招轻松化解矛盾!「悦宝课堂」
- 「天使小课堂」手指小游戏,促进宝宝生长发育
- 妈妈吃什么和「母乳」质量有没有关系?
- 「北京天使儿童医院王波主任」娃容易紧张焦虑,恐惧不安?
- 「啃娃」做法家长是否涉及法律问题?对孩子成长可能有哪些影响?
- 新的一年,你最想提升自己哪方面的「父母力」?
- 老一辈有哪些自以为正确,但实际却是「毒奶」的育儿建议?
- 如何训练孩子自主如厕?巧用4个小妙招,宝宝妈妈都不受罪
- 孩子行为上的「模仿」,让你突然看到了自身曾经被忽略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