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创业小故事 关于创业的小故事( 三 )


8. 一起唱——尹桑
1992年生的尹桑高一赴美求学,后被宾利商学院全奖录取,主修创业学 。他先后三次创业,做的都是O2O:高三第一次创业,做本地家政O2O;大学第二次创业,做生活品配送O2O,归国前两家公司都已出售;“一起唱”团购O2O,是致力于颠覆线下的K歌体验,在尹桑看来,O2O才可以改变世界 。
在年中获得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过后,“一起唱”在12月11日宣布获得B轮1200万美金融资 。
9 。超级课程表——余佳文
我相信很多人看他都看烦了,不过把他放在这里是想说,马上就要2015年了,要把一亿发给员工的日子也不远了——在这里并不是要看笑话的心态,而是不希望90后的创业只是一场选秀,博眼球的最后剩下泡沫 。
著名人物成功创业的故事有哪些一、《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 。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 。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 。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 。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 。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 。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 。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 。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 。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 。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 。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 。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 。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 。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 。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