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星开讲丨真情演绎民族大爱陈宝国哽咽讲述《海的尽头是草原》

近日,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映,诗意的片名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在电影中,一批孤儿从上海出发,来到草原,他们感受到爱比草原更辽阔,比大海更包容 。
如何谱写这一段人间佳话?怎样走进角色内心世界?近日,《海的尽头是草原》主演陈宝国做客人民网“文艺星开讲”,讲述幕后拍摄心得 。“到了这个年纪,影视作品最触动我的是情感 。”聊到动情处,陈宝国一度哽咽落泪:“这部电影寄托了浓烈的情感,体现了民族大爱 。感谢角色带我经历的一切 。”
“演这样一部真情电影,要掏心窝子”
影片中,小女孩杜思珩与众多孤儿院的南方孩童们,一路北上跨越半个中国来到内蒙古大草原,与草原额吉、阿爸、兄长相识,自此开启全新的人生 。60多年后,陈宝国饰演的杜思瀚在重病之际踏上了“寻妹之路”,追忆这段可歌可泣的往事 。
在接拍电影之前,陈宝国曾在文学报告中了解过“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历史,并被这份血浓于水的民族大爱所打动,“蒙古同胞敞开胸怀接纳这些孤儿,他们此生成为了再也离不开的亲人 。这么好的题材,我一定要出演 。”
大草原上,质朴无私的人民用爱维系着一个又一个超越血缘的家庭 。“演这样一部充满真情的电影,必然自己要真诚,要掏心窝子 。”影片中杜思瀚的戏份并不多,但陈宝国很珍惜这次创作经历,“草原的景色很美,可我不顾上欣赏,在片场一点也不敢松懈 。跟随着杜思瀚这条线,大家逐渐拼凑出整个故事,我也在拍摄过程中也渐渐靠近角色 。”
陈宝国表示,自己没有选择“大开大合、大喜大悲”的表演方式,因为不符合剧作家和导演对这段生活的阐释 。他在拿捏角色的情感上十分克制,“影片中没有特别戏剧化、特别煽情的场景,但角色内心的情感很复杂 。60年来,他无数次思念妹妹,心中有牵挂,有愧疚,不知她是生是死,不知她能否原谅自己 。”
在陈宝国看来,电影的主题是爱与真诚,“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从来没有缺过爱的故事 。电影在民族精神上、在情怀上还原了当时那一代人,相信观众可以感受得到 。”
“兄妹相见那场戏千回百转,直击心灵”
首次和尔冬升导演合作,陈宝国很放心,他表示,“导演心里有数,知道怎么拍,故事全部都在他心里面 。我们每天的创作状态非常高昂 。”
【文艺星开讲丨真情演绎民族大爱陈宝国哽咽讲述《海的尽头是草原》】“古往今来,好的文艺作品离不开相聚和离别 。”回顾拍摄经历,陈宝国印象最深的是杜思瀚和妹妹相见的重场戏 。
陈宝国回忆说,这场戏的台词他几乎不用背,前面所有的戏都在为这次重逢做铺垫,之前的点滴情绪汇聚成涓涓细流,千回百转,直击心灵 。
拍摄时,陈宝国回想角色的心路历程:年幼的杜思瀚曾为了留在母亲身边,故意淋雨生病,母亲最终选择送走了年幼的妹妹,他从此也陷入思念和愧疚之中 。“这场寻妹之旅,也是一场救赎之旅 。”陈宝国说,“他在梦里无数次想走出家门寻找妹妹,无数次幻想亲人相见 。一直等到他快退休了,他终于有时间去完成心愿,但是又患上重病,他需要和时间赛跑 。相逢时内心五味杂陈,这其中有他的忏悔,有他对亲情的留恋,有他对生命的追随追寻,以及完成母亲的临终托付 。”
“巧合的是,准备拍这场戏时,一位90多岁的草原额吉进入了镜头画面中,她整个人充满了慈祥的气质,所有在场的内蒙古人,大人、孩子,都走向她,为她送上了祝福 。”陈宝国说,“导演及时捕捉到了这一画面,赶紧喊我来拍这场戏 。此情此景和片中寓意完全吻合,可遇而不可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