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札记 讲好黄河考古故事


考古札记 讲好黄河考古故事

文章插图

黄河大堤开封段 。张立东供图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新近出台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对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宏观规划 。规划的制定,为黄河文物的保护利用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
近些年,中国考古学得到全面发展,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各地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也得到全面构建 。在这种形势下,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自然多起来 。《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强调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进黄河文物全面研究 。黄河考古便是“推进黄河文物全面研究”的重要内容 。
广义的黄河考古,包括了从旧石器时代和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的重要遗址到早期聚落遗址、从古代都城都邑到帝王陵寝等重要遗址的基础研究,以及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重要问题 。
考古研究可以增进对相关文物的全面认识,而黄河文物全面系统的调查与保护,也有力地推动黄河考古的深入 。尤其是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黄河流域长城沿线以石城和大型聚落为主的区域文明演进互动、北方地区与黄河中下游地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夏文化研究等,都是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的重大课题 。只有在考古不断拓展的基础上,才有望系统阐明黄河流域社会文化演变、族群迁徙融合的基本脉络,科学揭示黄河文明的重要价值、典型特征和突出地位,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发展历程 。
狭义的黄河考古就是直接针对黄河本身以及它与人类互动关系的考古研究,包括河道、大堤、航运、津渡等内容 。黄河文物中目标最显著、内涵最重要、规模最大者当属黄河大堤,包括正在使用的大堤和已经废弃的故堤 。黄河下游现有的各类堤防总长约2291千米,其中黄河两岸的临黄堤约长1371千米,而黄河故堤的长度约有7000米 。
无论工程总量、建筑规模、社会功能还是人文景观,黄河大堤都是巨大工程 。它防御的是曾经泛滥成灾的黄河 。从上中游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致使下游河床越来越高,两岸的大堤也只好修得越来越高,从而形成长达7000米左右的两堤夹一河的宏伟景观 。现代的黄河大堤多用作道路,并且植树造林,在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堆筑或简单夯筑的黄河故堤,大都被雨水冲刷或人为破坏,有的已经被淤土掩埋 。因此,对黄河故堤的调查和保护迫在眉睫 。一旦残存的故堤得到很好的保护,必将成为富有地理人文信息的文化景观 。
还有我们现在生活的开封城 。从战国时代到清代2000多年间,黄河水患使古都开封一次次被深埋地下,而人们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园 。考古揭示,开封城地下3米至12米,上下叠压着不同时代的6座城池,形成了“城摞城”的都市考古奇观 。这样的城市考古故事,值得好好地讲一讲 。
中国现代考古学发端于黄河流域 。考古百年时评选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河南有14项入选 。《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公布的名单中,河南的仰韶村遗址、大河村遗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殷墟、汉魏洛阳故城、北宋东京城遗址、宋陵、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等16处入选 。但是,我们文物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还远远不够 。《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将有助于形成合力,通过实施一批影响力重大的综合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出一批高水平陈列展览,系统展示黄河文物价值和内涵,讲好“黄河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