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穷人为什么不去开荒,为什么给地主打工?优质

古代的穷人为什么不去开垦荒地,而是给地主打工呢?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想要养活自己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种地 。虽然说封建社会市农工商的阶级排序当中,农民仅仅次于市大部阶层,但是实际上农民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如果再遇到有什么天灾,一家人一年的努力就算白费了 。而且给地主家干活的那些农,如果遇到一个不怎么好的雇主,像周扒皮那样的常常还会被剥削,他们的付出和收入根本不成正比 。
其实历朝历代都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免税还有奖励 。既然给别人打工那么艰难,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选择给地主打工,而不是自己开垦荒地呢?首先一个实打实的难题就是农民如果开垦荒地,生产成本会很高 。荒地之所以称为荒地,那就是离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区非常远,想要开垦荒地,那你就必须要在荒地的附近盖上自己的房子,这是一笔开支 。然后还有各种的农具开支,你可别小看了农具开支,在古代金属是非常贵的 。还有一个,那就是开荒的刚需耕牛,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


古代穷人为什么不去开荒,为什么给地主打工?优质

文章插图
【古代穷人为什么不去开荒,为什么给地主打工?优质】对于古代的农民来说,养牛的负担是非常大的 。比如在李连杰的经典作品《少林小子》当中就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情节,说两位力大无比的少林俗家弟子,带着一群半大小子玩命的开种荒地,盼着能够攒钱娶媳妇儿 。可是一年省吃俭用下来,也不过只攒了两条牛腿钱 。南宋学者方万里有一个估算,说慈溪官府曾经养过八头牛,每头牛每个月要吃掉一罐草料钱,到最后官府也负担不起,以至于最后只幸存下来一头牛 。养一头牛都意味着这么重的负担 。再算上天灾,减收种子、肥料等等各种成本开荒农民的负担是你无法想象的,哪儿能想开荒就开荒的 。
其次,朝廷虽然有鼓励政策,但是也仅仅是短期的,只要时间一到,该收的租,该收的税一分钱都不会少,而且如果随意荒废土地,还可能要吃牢饭 。对于一家普通农民来说,开荒本来就是一个不小的工程,需要花费大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开始不收税,还有奖励可能还比较好过 。但是时间一长,需要交税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是根本负担不起的,而且还不能半途而废,撂挑子,所以最终轻则倾家荡产,重则有牢狱之灾 。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汉族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 。明朝初期号称轻徭薄富,但是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农民承担的税赋也不知不觉地涨价了 。据说在明朝弘治年间,农民的税负达到了五十多种种,一亩地收的粮食还不够交税钱呢 。所以任何一家自耕农都是苦不堪言的 。
税赋如此沉重,交不起税的农民们自然就不得不舍弃土地 。所以在明朝中后期的东南沿海,土地兼并的新一轮狂潮掀起,享有特权的皇宫官僚们大量的兼并土地,千千万万交不起税的农民都沦为了佃户 。有钱人不用交税,穷人交不起税 。财富惊人的东南地区就这样陷入到了恶性循环之中 。放弃了土地的农民们也要吃饭,他们就会选择在地主家干活儿,虽然拿的少一点儿,委屈一些,但是至少还能吃上一口饱饭 。这样比较下来,怎么都比拼死开荒,结果还家破人亡,要好的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