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之道说|看上去没有优势的曹操,却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原因究竟是什么?


妈之道说|看上去没有优势的曹操,却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原因究竟是什么?
文章图片
妈之道说|看上去没有优势的曹操,却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原因究竟是什么?
文章图片

很多具备决定历史走向意义的战役 , 在其发生时却往往不会被人准确预知 , 至少不会被大多数人准确预知 , 官渡之战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 在其爆发之时 , 华夏大陆大部分的知识分子以及权力者都认为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定会是强势的那方 , 也就是袁绍 。 原因也非常显而易见 , 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 , 且兵多将广 , 地理位置也很好 , 可以说是单向面敌 。 而曹操相比袁绍 , 不仅地盘上没有优势 , 兵力短缺严重 , 本身还处在一个四战之地 , 周围被各种敌对势力牢牢地包围住 , 根本没有什么冲出重围的可能 。 胜负似乎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 但历史的发展从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看上去没有任何优势的曹操 , 最终却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 这中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 ,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 , 那就是任何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 。 如果袁绍本身的基本盘足够坚实 , 曹操不可能有任何可乘之机 。 所以曹操之所以能赢得官渡之战 , 关键就在于袁绍的阵营出现了裂痕 。 什么裂痕呢?内部矛盾 。 袁绍最早的起家之地是冀州 , 因此袁绍最早的一批核心成员就来自于冀州 , 如田丰、沮授、审配、逢纪等人 。 但是当后来袁绍的地盘扩大到了青州一代时 , 如郭图、许攸、辛评之类的非冀州力量也开始加入到了袁家的阵营中 , 俗话说得好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阵营不同 , 矛盾自然也就诞生了 。 汉朝人格外重视同乡之谊 , 非一个地区的人 , 肯定在利益上是无法融入到一起的 , 更糟糕的是后来这种派系矛盾里还掺杂进了对继承权的争夺 。 原本按照汉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 袁绍的后继者应该是他的长子袁谭 , 但袁绍相比长子更加喜欢自己的幼子袁尚 , 所以袁绍就一直在这种对继承人的纠结中摇摆不定 , 结果袁绍手下的谋士集团看准时机开始分边下注 , 更加大了袁绍集团的政治矛盾 。
更要命的是 , 这种政治矛盾很快就蔓延到了袁绍对外的政策中 , 两个派系间对对方可以说是不死不休的痛恨 , 一旦有一方做出了决定 , 对方就一定要加以反驳 。 官渡之战可以说是这种矛盾的最大化 , 田丰和沮授两人作为冀州派系的成员 , 最早向袁绍提出了不要发动官渡之战 , 以休养生息作为阵营主要发展目标的意见 。 结果非冀州派系的郭图立刻出来反对 , 并提议袁绍马上进攻曹操 。 而在后来许攸认为袁绍应该趁曹操粮食短缺时马上发动进攻 , 以最快的速度打倒对方 , 结果审配抓了许攸的家人 , 逢纪对袁绍说许攸有异心应该早做防范 。 最终直接使得许攸投靠了曹操 , 并且出卖了袁绍的存粮之地 , 也许火烧乌巢本身是个偶然 , 但如果袁绍阵营能够同心协力 , 也不至于会出现叛逃事件 , 区别只是在于叛逃者能够向曹操输送的情报是大还是小罢了 。 因此袁绍集团出现的内部问题 , 是袁绍最终败亡 , 曹操得以胜利的最关键原因 。其次 , 就是袁绍集团的内部问题 , 实际上袁绍集团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兵精粮足 , 内部早已经出现了大幅度的空洞 。 此前在袁绍的根据地冀州以及青州都爆发过了大规模的瘟疫 , 导致了大量青壮年病死 , 农业时代以农耕作为国家和政权维系统治的根本手段 , 青壮年大面积减员 , 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农地缺乏劳动力 , 军队缺乏足够的有生兵源 。 这种情况直接让袁绍从粮食储备还有兵力储备遭到了双重打击 ,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 , 袁绍对曹操占据的兵力优势和粮食优势远没有曹操自己想象的那么巨大 , 很可能只是高出了20%左右 。 那么袁绍实际上就不具备稳固压制住曹操的胜算 , 曹操能够在官渡坚持到许攸投奔其实也能够从客观说明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