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为啥没有大排量

1本田为啥没有大排量
主要问题是市场 。事实上 , 在20世纪90年代 , 铃木向中国推出了双缸油冷GSX250 , 但只生产了几辆就停产了 。主要原因是价格高 , 国内销量太少 , 维持不了成本 。全新车型的引进或开发需要很高的成本 , 原有的进口关税过高 。如果在国内生产 , 很多零部件的匹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不仅没有合适的配套零件 , 质量控制也很困难 。目前国内的摩托车配件多为低水平的同类同质产品 , 没有可靠的配套 , 在国内生产大型车辆时容易造成群体性质量事故 。目前国内大排量车市场不大 , 可接受的价格也较低 。像本田他们做不出这么低价的车 , 跟一个国产品牌不一样 。他们不会盲目推出一款不成熟的车 , 砸自己的品牌 。目前国内大型客车刚刚起步 。其实像这些日系品牌 , 也有很多保留款 , 只是没拿出来而已 。一旦国内市场成熟 , 很快就会引进生产 , 当然必须是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 , 不能把国产品牌的价格拉得太远 。这些外国品牌来中国投资是为了赚钱 , 而不是帮助我们发展民族工业 。如果现有车型还能满足需求 , 利润没有完全榨干 , 他们不会多花哪怕一点点去推新车 。2本田涡轮寿命多少年
1987年本田F1发动机RA167E之前 , 先插一句题外话 。在20世纪50年代末 , 本田已经是世界上领先的摩托车制造商之一 。1959年 , 本田创始人本田纯一郎决定参加Moto GP大奖赛 。一方面 , 热爱赛车的宗庆后认为 , 参加摩托车界最高级别的赛事 , 可以提高本田的国际形象 , 让它出名 。另一方面 , 要想尽快提高技术水平 , 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加入到世界上最激烈的赛车运动中去 。1961年 , 本田获得了Moto GP125CC年度冠军 。然后到了1962年 , 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 日本通商产业省颁布了“特别振动法” 。根据法律 , 裁员国家有三家制造商 , 其中丰田和日产名列其中 。本田当时没有量产车 , 绝对比不上老牌汽车厂商三菱和富士 。情急之下 , 宗一郎将目光投向了F1 。只有在F1做出成绩 , 才有机会争取最后一名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 , 因为本田还没有生产出汽车发动机 , 所以不得不在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制造水平上模仿国外的发动机;本来身体是莲花提供的 。路特斯毁约后 , 本田被迫自行开发车身 。最终 , 在引擎设计师Tomo新村、车身设计师Akiichi Sano和机械师Masajiro Oda为首的机械团队的努力下 , 代号为RA271E的F1赛车终于赶上了1964赛季剩下的比赛 。(RA271E的发动机马力在今天依然相当可观 , 60 V型12缸 , 1.5升排量 , 最高转速11000转 , 可以爆发出220匹的峰值马力 , 比当时马力最高的法拉利发动机大10% , 前倾的气缸布局使重心降低了5.5厘米) 。问题又出来了 。本田参加的三场比赛 , 赛车都是因为发动机过热退赛 , 车手转弯动力不足无法解决 。(后来发现摩托车发动机的设计方案不符合方程式赛车:转弯时 , 摩托车可以倾斜转弯 , 而方程式不能 。后果是 , 高达4 G的Formula Racing侧向加速度施加在油底壳和油箱上 , 机油无法润滑两端气缸 , 发动机自然会过热 , 过弯时无法提供足够的燃油 , 动力自然会损失 。不过 , 新村男很聪明 。他在相邻的气缸之间设计了八个槽 , 以防止机油在转动时立即流失 。化油器加一个离心油泵 , 这样动力就不会损失) 。图:本田博物馆内的RA271E F1赛车尽管困难重重 , 但正是因为这些波折 , 本田很快就具备了制造汽车的实力 。1965年 , 经过改进的RA272E在墨西哥为本田赢得了65年来唯一的F1比赛冠军 。这个冠军大大提升了本田的国际形象 , 随后本田顺势推出了第一款量产的大众N360 。N360的成功为后来的思域Civic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 , 本田从F1回归15年 。当时F1完全由法拉利、福特、保时捷三家发动机供应商主导 。虽然只是在第一年帮助威廉姆斯拿到了两个积分 , 但本田在F2多年的发动机功夫在此时得到了充分的展现:1.5L涡轮增压足以爆发600马力 , 但欠缺的是稳定性 。之后本田再接再厉 。1984年 , 美国站再次尝到冠军的滋味 , 当年威廉姆斯排名第六 。1985年更进一步 , 横扫四个分站冠军 , 位列当年第三;1986年迎来第一个高峰 。威廉姆斯使用了本田的900马力RA166E , 提前两轮获得了车队年度总冠军 。谢天谢地 , 引擎只在奥地利出了问题 , 短短三年时间稳定性大大提高 。随后 , 路特斯以引进日本车手为代价 , 决定在1987赛季使用本田发动机 。1987年 , 主角出现 。其实早在85赛季 , 本田的马力优势就已经显现 。到1987年 , 差距不仅没有缩小 , 反而进一步扩大 。当时1050马力的机械增压发动机普遍在8900马力中脱颖而出 , 福特科斯沃斯3.5L V8大气发动机“只”挤到区区600马力 , 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轻松的 , 威廉姆斯以61分的巨大优势卫冕了1987赛季F1车队总冠军 , 而巴西人尼尔森?皮奎特 , 队友奈杰尔?曼塞尔获得了年度车手总冠军和亚军 。莲花也收获颇丰 , 车手塞纳获得年度第三车手 。这一次真正奠定了本田发动机技术的F1霸主地位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个“BT”怪物?先来看它的行程 , 只有50.8 mm , 一般来说汽车的活塞行程都在70mm以上 , 这是正常的 , 因为要保持一定的扭矩 , 尤其是低速的时候 。我们来计算一下RA167E的平均活塞速度Cm=速度*冲程/30 , 得到平均活塞速度24M/S , 说明在同样的时间内做更多的功 , 功率自然会提高 。必须说明的是 , 4Bar的增压压力是神马概念:正常大气压是1Bar , 所以非增压发动机最多能吸空小于等于1Bar的气 , 也就是增压压力不能大于0 bar4Bar的增压压力意味着气缸的进气量比常压发动机多4倍 。RA167E机械增压后的马力可以达到1050马力 , 只有1.5L排量的V6发动机才能做到 。功率密度相当高 , 充分发挥了涡轮增压的优势 , 把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对手甩在了后面 。每个团队的工程师都不是傻子 。这么肤浅的道理怎么会不被理解呢?难以实现的是缸体、活塞、连杆的强度和装配精度 。所以 , 并不是本田发动机的科研水平出众 , 而是在无数次严苛的比赛中锻炼出来的制造技术——误差小于50mg的活塞质量 , 能承受1275次重力加速度的连杆 , 高速下经过动平衡的曲轴 , 全镁铝合金的缸体加上极其精密的加工装配技术 。当然还有本田为高速发动机特制的大夹角高速凸轮 , 可以保证气缸进气充足 。当赛车的怠速在六七千转时 , 我们可以忽略低速的不良影响 , 专注于高速和大功率(后来加入低速凸轮成为了本田的招牌技术VTEC) 。1988年 , 即使国际汽联将增压压力限制在2.5巴 , 也无济于事 。用RA167E余伟设计的RA168E依然有700马力 。迈凯轮成为了当年的最大赢家 , 16场比赛赢了15场 , 只有法拉利的博格幸运地“偷”到了一场胜利 , 年度车队积分199更是史无前例 。1989年 , 国际汽联全面禁用增压发动机 , 以RA167E为代表的小排量高增压发动机退出F1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