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屈辱也是一种财富( 五 )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 。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 。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 。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 。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
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铭记父亲的遗愿,在主持历法修改的同时,开始着手《史记》的编撰 。
公元前99年,汉匈之间爆发战争,汉将李陵兵败投降 。这场战争,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一次进谏惹怒了汉武帝 。当生死题摆在司马迁面前时,他毅然选择了生,代价是接受生不如死的阉割 。宫刑,不仅是简单的残酷肉刑,更是对精神与尊严践踏 。选择宫刑,对于司马迁来说,意味着身份另类:
由一个朝廷官吏,变成男人的另类,士大夫的另类,文化人的另类 。此后余生,追求家族不朽的抱负,体味凌辱带来的反差,让司马迁备受煎熬 。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激扬文字的太史公新生了 。他将心中所有的“愤”,倾注到《史记》创作之中 。
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司马迁以心灵和血肉之躯,用10年时间完成了《太史公书》(后人简称《史记》) 。他的传神笔下,站立着一群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 。如果不出现李陵事件,也许司马迁可以平静地完成不朽事业 。而这类不测事件岂能被个人意愿左右?所以在司马迁作品中,充满了对不测命运的慨叹 。这类不测命运降临其身,注定了他要在屈辱中完成对不朽的追求 。也正因为如此不测,其作品才迸发出人性光辉,才极具震撼力,而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部《史记》耗尽了司马迁毕生心血,他将无数历史人物的故事收录入书,让他们流传千古 。但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却对他的生卒年月和死因只字未提,司马迁的生与死,留给世人一个个难解的谜团,像《史记》一样让后人评说 。
『此文②为*文章,转载请联系本站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