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婴幼儿教育小学化



父母首先是应该让一个4岁多的孩子提前掌握小学的知识内容,还是让她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在过分强调孩子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的过程中,父母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跑了“偏”,造成婴幼儿教育小学化,使本该在这个年龄段完成的“养成”教育成为空白,等到孩子上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再回过头来实施再教育,补上本该在孩提时代掌握的关键的人生课程 。
那么,恰当的早期教育意味着什么?专家认为,从大的范畴上讲,早期教育是在孩子婴幼儿时期进行的教育 。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教育一样,它包括体、智、德、美、劳五个方面的内容,促进婴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换言之,早期教育的目标是使孩子成为有聪明才智、健全人格、优良品质和健康体魄的人,除了智力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乐观、自信、向上的心理 。
因为一个人日后的成功,不单单取决于智力方面的因素,从小练就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与人合作的精神,每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早期教育应该是对婴幼儿整体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开发“一枝独秀” 。
早期教育让孩子身心健康
无论是零岁教育还是胎儿教育,首先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英才教育” 。但是,真正的早期教育必须包括对人至关重要的“人品”教育 。把人品和人性的培养与能力和智能的培养放在同一水平上考虑 。同时,还要考虑体育的因素 。这是专家们一再强调的 。
生活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仿佛别人的孩子会说儿歌、会讲故事、会弹钢琴,自己的孩子不会就是落后了 。不少父母真的沉不住气了,立刻也要“照方抓药”、给宝宝制订出周密的计划 。
其实,在早期教育问题上,最最应该摆平心态的是父母自己:孩子的智力可以不超常(实际上,超常儿童在所有儿童中占的比例很小),日后也可以不出人头地、成龙成凤,但孩子必须身心健康 。因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是孩子从容应付未来一生荣辱、坎坷与坦途的保证 。
这一点早已得到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认可 。幼儿孤僻、胆怯或霸道、不与人合作等等不良性格的形成,往往与在早期教育包括保育中忽略对孩子素质的培养有关 。早教专家认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快乐、活泼;二是安静、专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爱劳动、关心他人 。这些性格、品质都是情感智力的重要内容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茅于燕说: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的好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成就 。早教主要是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 。在西方流行一种“早期银行论”,指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好像是往他们的神经银行里储蓄,积蓄越多,将来受益越大 。在幼儿的知识教育和性格教育方面,我们比较倾向于多重式性格教育,性格教育开展得越早越好 。
如果幼儿二三岁的时候就把脾气学坏了,到四五岁就得进行再教育,那无疑是资源的浪费 。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关键是让他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童年的乐趣 。
家庭是早期教育的基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即使上了幼儿园,只要不全托,孩子还是在家里的时间长 。所以,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更多地应该在家庭中进行 。
据一项调查显示:
有80%的父母希望孩子得到早期教育,但又不知道早期教育该如何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