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12招


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12招

文章插图
现实中很多妈妈不能正确认识手足口病,盲目的将分布于手、足、口部位的皮疹认为是手足口病,甚至将单纯的蚊虫叮咬都列入其中 。那么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有什么症状、如何预防、宝宝患病要如何处理呢?
4月,南方早早地进入了初夏时节,北方也已经渐渐热起来了 。每年的晚春都有各种病毒肆虐,手足口就是常见的一种 。去年4月,正是手足口病高发的时候,门诊上天天都挤满了带孩子来就诊的家长 。有的家长对手足口的认识比较客观,也比较科学,但是也有很多家长,不能科学地看待手足口病,总是过于轻视或者矫枉过正,这样便引起了很多家长的恐慌 。
其实,手足口是很常见的小儿传染性疾病,每年春末夏初开始发病,持续到七八月份 。因为北方的春天较短,近几年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很多初夏才大规模滋生的病毒都提前侵袭人群了 。所以,手足口病也成了晚春时节家长要重点防御的传染病,家长要做到科学认识,积极预防 。
现实中很多妈妈不能正确认识手足口病,盲目的将分布于手、足、口部位的皮疹认为是手足口病,甚至将单纯的蚊虫叮咬都列入其中 。那么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有什么症状、如何预防、宝宝患病要如何处理呢?中医在治疗和预防小儿手足口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下面,针对妈妈们关心的问题,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什么是手足口病?【小儿手足口病的症状/治疗/预防】
认识手足口 概念 手足口病是由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5、9、10、16型)、B组(2、5型)、新肠道病毒(71型)以及疱疹病毒、腺病毒等 。本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4~8月份为发病高峰 。本病多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尤多见于5岁以下,其中2~3岁的居多 。症状表现 绝大部分手足口病为轻型病例,临床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肛周以及手肘、膝关节处有皮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可伴有发热、咽痛、倦怠、乏力等症状,预后良好 。仅少数病例由于病毒侵犯重要脏器,如大脑、心肺等,临床表现为脑炎、心肌炎、肺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等,此种病例大多病情重、进展快,甚至会出现死亡 。
Tips 手足口的病程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宝宝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 。发病初期宝宝有流涕、咳嗽、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口腔黏膜疹出现得比较早,起初为粟粒样斑丘疹或疱疹,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为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 。在口腔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以手掌、足底等远端部位为主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或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毫米,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周围有红晕,疱疹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的四不特征 。皮疹有时也会出现在手肘、膝关节、臀部和肛周,多呈对称性分布 。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但在同一患儿身上各个部位不一定全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传染源,很多成人可以成为病毒携带者而传染宝宝 。手足口病的传播主要也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的 。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通过日常接触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也可造成病毒传播 。另外,患儿在发病前数天,咽喉部位与粪便中就可发现病毒,此时即具有传染力,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而患儿的粪便在发病3~5周后仍具有传染力 。这也是该病易于传播、流行,预防难度较大的原因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 。当疫苗湿热之邪伤及肺脾两脏时,造成肺卫失和或毒邪蕴积于脾,使脾主四肢及开窍于口的功能失调,出现上述的临床特征,同时可伴有发热、流涕、微咳等类似夏季感冒的症状或流涎、拒食、烦躁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