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认为 , 生育的主体是女性 , 但如今社会发生变化 , 生育建设已不仅是女性的事情 。”陆杰华也表示 , 生育问题和性别平等、社会保障等密切相关 。“要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 促进性别上的平等比一味延长产假、育儿假等更加重要 。”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杜旻则提出 , 目前 , 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明确规定“应当保障妇女就业合法权益 , 为因生育影响就业的妇女提供就业服务”“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 , 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在省级条例中 , 一些地区也提出“鼓励用人单位采取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等措施 , 直面女性在生养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 , 为女性劳动权益的落地提供了保障 。
生育不一定要与婚姻捆绑?
专家:鼓励未婚生育有文化差距
如何提升生育率?陆杰华提出 , 首先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 , 进一步释放促进生育的政策红利 , 他建议应构建跨部门的应对低生育率的决策机制 。
从社会服务层面 , 陆杰华还表示 , 要加大托育和托幼服务建设 。“很多人不生孩子 , 其实是养育负担比较重 , 特别是0~3岁的孩子 , 社会化的托幼服务是缺失的 。怎样提供一个安全有保障 , 价格合理、便捷的托幼服务 , 对生育率的回升很重要 。”
在观念层面 , 则要适当引导年轻人 。“过去强调少生 , 但现在少子化、老龄化来了 , 要适度改变婚育恋爱的观念 , 而这或许要用很长的时间 。”
对于不少网友提出的“支持未婚生育”说法 , 陆杰华认为 , 未婚生育等问题涉及生育包容性 , 短期看 , 提倡这一点和中国文化还有一定差距 。“在欧洲 , 不少国家未婚生育的比例已超过50% , 但在日本和韩国 , 其非婚生育比例是非常低的 , 对促进生育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小的 。”
陆杰华认为 , 生育和婚姻是否要捆绑 , 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共识才能落实 。
【新闻链接】
一篇“终生不婚”的短文何以读者数亿
上周五(1月21日) , 光明日报客户端“光明谈”专栏原创的一篇算上标题和作者姓名也只有375个字的小短文 , 在“光明微评”上竟有(至今天——23日上午止)数亿人次的阅读量!在一些开放了评论的转载网站上 , 此文文后跟贴众多 , 讨论热烈 。
这篇题为《“女性终生不婚可能性上升”须思成因》的“光明谈” , 针对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官员在20日所说有关“90后”“00后”婚育主体的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 , 由此增加女性终身不婚可能性 , 抑制了生育水平的话题 , 指出应该注意“婚育推迟”这个看似“不分男女都要遇到的问题” , 其实意味着“女性是首当其冲的承重者”的现实 。
文章插图
最近两年 , 有关人口统计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早两年 , 围绕“刘易斯拐点——即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之点”是否已在中国出现而兴起的讨论 , 其实质也是人口可持续再生产的问题 。人们关注此话题 , 是因为“刘易斯拐点”到来与否 , 与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是否结束相关 。
- 发朋友圈人气超高 女性独立正能量的句子
- 女性俏皮阳光短句 成熟女人优雅涵养短句
- 少御音是什么声音优质
- 女性孕前需要补充什么营养
- 净角是男是女 净角是男性还是女性
- 娇小女性的穿衣搭配技巧
- 女性血糖水平或影响胎儿性别
- 考验男性生育力的备孕三阻力
- 热爱交际的男性生育能力更高
- 警惕!三种内裤威胁女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