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以后我们自然就会被那些让我们感受到“安全感”的人吸引 , 爱上那些让我们产生依赖的人 。
文章图片
危险的影响
心理学家JohnBowlby提出了这样一个词语“依恋(attachment)” , 上述好的影响都是一种孩子对父母的“安全型依恋”那自然也会有“不安全型依恋” 。
文章图片
如果在幼儿时期孩子没有和父母建立起这种良好的“亲密关系”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这种心理 , 最为常见的“不安全型依恋”可以分为以下这两种:
一、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
存在这种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 , 会存在很大的焦虑心理 , 当他们身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时候 , 他们并不会去主动的探究周围未知的事物 , 也不会有很大的活动 。 如果这时候父母离开他们的话 , 他们会十分的伤心 , 内心很渴望父母可以回到他们的身边 。
文章图片
但是当父母真的回到他们身边的时候 , 他们悲伤的情绪并不会得到缓解 , 并且他们的内心感受不到足够的安慰 , 甚至还会抗拒和父母接触 , 并表现出一种十分愤怒的情绪 。 还会让他们会对自己的父母失去一定的信任感 。
这时的他们就算自己的父母回到了自己的身边 , 他们也不会去主动探究周围的事物 , 这时他们内心仍存在焦虑的心理 , 但是更多的会是抗拒 。
文章图片
二、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
存在这种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 , 会比上述的情况更加的严重 , 父母在他们的眼里会和陌生人没什么区别 。 当他们身处于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 , 父母是否在场对他们的行为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 并且当父母想要和他们亲近的时候 , 他们还会一定程度的做出回避的动作 。
甚至在他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 , 父母对他们的安慰和一个陌生人对他们的安慰也没什么区别 。
文章图片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不安全型依恋”
心理学家JohnBowlby做了相对应的实验叫做“母爱剥夺”
他在一个孤儿院里进行了观察研究:他让一个护士同时照顾八个婴儿 , 在这种集体养育的状况下 , 很多的小孩得不到足够“母亲”的关爱 , 导致他们以后性格孤僻 , 对待周围环境也存在着或多或少回避和退缩的行为 。
实验结束之后 , JohnBowlby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养育院的儿童之所以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 , 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
文章图片
【你会爱上谁,又会被谁吸引,其实在你小时候就已经决定】总结来讲 , 依恋的过程是我们学习如何表达“爱”的过程 , 是我们认知“爱”的过程 , 而这段过程恰巧都存在于在“母婴”的阶段中 , 所以母亲和我们的关系 , 决定着我们会爱上怎样的人 。
文章图片
- 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呢?
- “天天陪,儿子连书都不摸了!”让孩子爱上书,家长要做到这四点
- 宝宝3岁前和谁更亲?主要看这3点,难怪老人埋怨宝宝“没良心”
- “踩生”并非迷信,新生宝宝不是谁都适合抱,这3种人再亲也别抱
- 孩子由谁带就跟谁亲?研究发现:错过依恋期,妈妈再努力也没用
- 奶奶和姥姥到底谁最亲?孩子的一句实话,让宝爸宝妈吵翻天
- 姥姥和奶奶带娃,到底谁没有私心?过来人给出答案,宝妈别搞错了
- 谁带大的孩子更优秀?不是妈妈也不是奶奶,答案让宝妈们愤愤不平
- 新生儿出产房谁“第一抱”?两种人关系再亲也不行,为了孩子好
- 宝宝不爱上学怎么办?面对孩子抑郁厌学,这些方法值得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