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父母需要知道的事情——到新生儿科探望孩子

最近有家长抱怨看不到孩子,言辞很激烈,我很受伤 。前面说过,缓解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去看孩子,也是减轻产后抑郁的良方 。但很多时候,父母想去探视时,经常被告知,NlCU是封闭的,不能探视 。为什么?让我远远的看一眼也好?医生的回答常常是:全封闭是因为新生儿容易感染,出入的人越多,感染的

早产儿父母需要知道的事情——到新生儿科探望孩子

文章插图
文/刘江勤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最近有家长抱怨看不到孩子,言辞很激烈,我很受伤 。前面说过,缓解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去看孩子,也是减轻产后抑郁的良方 。但很多时候,父母想去探视时,经常被告知,NlCU是封闭的,不能探视 。为什么?让我远远的看一眼也好?医生的回答常常是:全封闭是因为新生儿容易感染,出入的人越多,感染的危险越大 。真是这样吗?
简而言之:不全是这样 。
在欧美,NlCU并非封闭的,家长虽然不能自由出入,但任何时候想见到孩子都可以,在入口登记就行 。很多lCU鼓励探视,并提供躺椅让父母与孩子多待一会儿 。这种比较人性化的方法,为何在国内不能实行?
所谓橘逾淮为枳,国内外的情况有差别,照搬会出大问题 。
一、国内外医护人员配置不一样
国外护士配置非常多,我待过的一家NICU含24张重症监护床,36张普通病床,共有护士近两百人(部分非全职) 。重症监护室一般一名护士照顾二名婴儿(最多一名为呼吸机治疗) 。普通病房一般1对4-6名婴儿 。我们病房的规模相似,共有护士50余人(全职) 。
国内一名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一般护理5-6人,普通病房一般10来人,甚至高峰时...... 。想象无止境 。
想象一下,去看孩子希望有医护人员陪同和介绍病情吧?要是没人搭理,肯定感觉很差 。而护士在每3-4小时内要给5-6名孩子做一圈气道管理丶换一圈尿布丶喂一圈奶,还要做好记录 。
一轮结束,下一轮又要开始了 。如果她停下来介绍病情,势必影响婴儿的护理工作 。
可能有人说:为何不多招一些护士?答案很简单:招不到 。没有护士那让医生来接待行不?答案也很简单,没人,医生比护士更难招 。电视剧里医生护士在闲聊、喝咖啡、谈情说爱的场景,NICU里是绝对没有的,许多人都是跑着完成工作,一天步行个7-8公里是家常便饭 。为什么招人这么难?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有关部门”更知 。
二、自己看,不用医护人员陪同行不?
这里要说一下国外的情形 。在欧美,孩子的监护权属于父母,只有父母可以直接来探视,其他人包括祖父母或其他亲属都需要经过父母同意才能探视,可不像我们国内七大姑八大姨都可以要求来看,冒认亲属的事情屡见不鲜 。另外说实话,外国人比国人依从性高太多 。您可以拍砖,但是实情 。老外探视时,规规矩矩登记,排队,让洗手时一丝不苟,进病房很规矩不乱碰,不大声,到时间就走不啰嗦 。
也不会好奇看别人的小孩 。他们会花很多心思来为孩子营造住家的气氛,表示家人与孩子同在,不会去挑医院的毛病 。父母会做些标识和鼓励的话,诸如“碰我前请洗手”、“我今天很棒,氧气下调了”、“今天开始吃奶啦”,会把家人的合照放在暖箱上等等 。遇到结局不好也会对医生护士表示感谢,不会大闹病房 。
大多数国人也是这样,但少数人根本不拿医院规定当回事 。进病房后不洗手,东张西望,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 。还有家长进来后到处挑毛病,什么孩子吃得奶太冷、衣服没穿好、手上怎么有破皮、怎么有皮疹等等 。还有人说,昨天我怎么怎么了,今天为何不行?说实在的,这些细节我们有成套的规范,皮肤护理、配奶、防跌倒意外等很细,因为每一个细节出问题会影响很多个孩子,所以我们的规范都经过反复的修订,可以说详尽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根本不需要家长来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