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妈妈该不该带儿子进女更衣室?性别意识“可以不做,不能做错”

十几岁的男孩被妈妈带进女更衣室?别说女同胞,就是大老爷们,恐怕也会“大惊小怪”。
8日上午,网友@马库斯说 发博称“我们这儿的游泳馆更衣室每天都有女性带儿子进来,不止一个!都是十多岁的!长的身高马大。这些男孩子还和女性一起洗澡。”并自曝洗澡被男孩偷看,结果工作人员说小男孩还小管不了,并遭遇男孩妈妈反击称“孩子又看不懂的,就你精贵怕看!”
性别|妈妈该不该带儿子进女更衣室?性别意识“可以不做,不能做错”
文章插图
多数网友的反应都正常:这真的不合适。
至于为什么不合适,则只能局限于“孩子这么大了”“不文明”之类论调上。
这种行为,一定和文明、素养有关,但不能局限于文明、素养层面,而应更深入地进入家庭教育层面(嗯,假装我很深奥)。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而言,家长这种做法,已经走在了“培养性格缺陷”的道路上。
很多人认为,性格缺陷是天生的。错。大部分性格缺陷,都是后天养成的,与教育环境密切相关。
性别|妈妈该不该带儿子进女更衣室?性别意识“可以不做,不能做错”
文章插图
违背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缺陷就容易形成。“巨婴”难道不是性格缺陷?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如果不是一切都由父母代劳,如果从小就出去经历风雨,怎么可能成为“巨婴”?
“巨婴”的存在,根子是父母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带十几岁男孩进女更衣室”,同样如此。
孩子的性别意识,是一个逐渐形成、最终成熟的过程。
婴儿时期,孩子没有性别意识,甚至对自己身体的外在形状,都不了解。
性别|妈妈该不该带儿子进女更衣室?性别意识“可以不做,不能做错”
文章插图
婴儿在探索世界时,一方面是向外探索,发现更大的世界;一方面也会“重新发现自己”,“升级”自身的功能——比如他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胳膊一抡,手就能甩出去,真好玩。
爸爸妈妈“挨打”,往往就是这个时候。很幸福吧?因为你的孩子开始“内存升级”了。
几乎与此同时,他发现身体上还有一些奇怪的、在他看来甚至有点“多余”的东西,自己会摸摸捏捏,表示好奇。
都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过分紧张;你越是把他的手拿开,他越想放过去。
性别|妈妈该不该带儿子进女更衣室?性别意识“可以不做,不能做错”
文章插图
这算性别意识的萌芽,但总体上,从出生到两三岁,孩子没有明确的性别意识。
换句话说,他没有男人女人的概念,爸爸妈妈的唯一区别,就是妈妈自带“便携食品”,而爸爸没有。妈妈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带这么大的男孩上女厕所、进女浴室,也没什么大问题。
从幼儿园阶段开始,直到小学低年级,孩子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性别意识。
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从相对独立的个体角色,向“具有某种定位的社会角色”转变。
性别|妈妈该不该带儿子进女更衣室?性别意识“可以不做,不能做错”
文章插图
用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家庭也算社会的一部分,但在家庭中,孩子的社会角色并不明显,可以忽略)。
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定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人甚至要到成年之后,才最终完成对自己的定位。
在复杂的社会定位中,最简单、最直观的定位,就是性别定位。
孩子进入幼儿园,也就打开了性别意识的新天地。他忽然发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和自己年龄差不多、个头差不多、性别一样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