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后反复腹痛病根在脾胃


肠系膜淋巴结炎系非特异性炎症 , 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之一 , 常易反复发作 , 近年来发病有增加趋势 。诊断主要依据是:
(1)间歇性不定位腹痛病史 , 有压痛但无反跳痛 , 多位于右下腹及脐部 , 解痉药物不能缓解 。
(2)超声检查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明显增多 。
常因病毒、支原体或细菌感染 , 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 , 由于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肠系膜血管周围 , 收集沿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配布的淋巴结的淋巴液 。回肠远端的肠系膜淋巴结非常丰富 , 内容物由于回盲瓣作用 , 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 , 毒素及细菌代谢物易被回结肠系膜淋巴结吸收 , 因此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生于回肠远端的肠系膜 。
急性腹痛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 在没有明确诊断前 , 不宜服止痛药物 。
肠系膜淋巴结炎应与肠痉挛、肠蛔虫症、阑尾炎鉴别:
肠痉挛多见于婴儿 , 可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 , 腹部无异常体征 , 排气、排便后可缓解 。
肠蛔虫症则常有不固定腹痛、偏食、异食癖、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 , 有时出现全身过敏症状;往往有吐、排虫史;粪便查找虫卵 , 驱虫治疗有效可协助诊断 。
急性阑尾炎多是先腹痛后发热:先有腹痛并逐渐加重且右下腹压痛明显 , 压痛点固定 , 有明显的反跳痛和肌紧张 , 而后出现发热 , 且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 中性细胞相对较高 , 超声可见肿胀的阑尾 , 其周围可伴有肿大的淋巴结 。
肠系膜淋巴结炎多是先发热后腹痛:可先有发热等感染表现 , 继而发生腹痛 , 腹痛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 两次疼痛之间患儿无不适感觉 , 右下腹痛多见 , 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 , 且不固定 , 少有反跳痛及肌紧张 , 且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略高 , 淋巴细胞相对较高 。
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学的腹痛范畴 , 病位在脾及肠胃 , 内因责之小儿形气未充、肺脾肾虚、卫外不固、易于感触毒邪 , 诱因责之恣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及少食蔬菜、易聚湿生痰 , 外因责之毒邪侵袭 , 发病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病机是毒壅气滞 , 痰湿交阻 , 结于腹部 ,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腹痛、寒湿腹痛、食滞腹痛、脾虚腹痛等类型 , 治法多以解毒散结、温散寒邪、消食导滞、温中补虚、活血化瘀为主 , 常用加味消瘰丸、甘露消毒丹、香砂平胃散、小建中汤等治疗 , 可使气机宣通 , 血脉流畅 , 通则不痛 , 荣则不痛 。
【发热后反复腹痛病根在脾胃】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期一般经过对症、抗感染、中药、理疗等治疗后腹痛可明显好转 。应注意休息 , 生活要有规律 , 平常应多喝开水 , 注意气候变化 , 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 , 避免着凉 , 不吃冷食 , 以防反复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