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被称为“探花”


为什么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被称为“探花”

文章插图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将名列第三的进士称为“探花”,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唐代科举考试之后的庆典活动说起 。
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士子在喜庆之余,相约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叫杏园探花宴 。此时正值初春鲜花怒放之时,大家从新科进士中选出两名年轻、英俊者当“探花使”,也叫“探花郎”,骑马遍游长安的大街名园,采摘各种早春鲜花 。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探花郎”原本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没有关系,名额也不是一名,而是两名 。
【为什么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被称为“探花”】到了宋代,会试结束后,皇帝还要亲自主持最高一级的殿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 。第一名仍沿用唐朝的名号“状元” 。放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第二、三名的姓名则分列其左右,好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所以称作“榜眼” 。北宋徽宗年间,黄彦正为进士第三名,他家六兄弟中有三人荣登同榜进士,宋徽宗亲自写诗恭贺:“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从此,“榜眼”就专指第二名,而将第三名叫“探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