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很聪明,但是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读书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宝宝很可爱,但非常抗拒剃头、洗脸和洗澡;宝宝很好动,一天到晚一刻也不闲……
当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身为父母的你会怎么想?是孩子太调皮?还是孩子有逆反心理,故意和自己作对?早教专家提醒父母和老师,对于那些行为古怪、笨手笨脚、多动或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不要简单地把他们当作“问题孩子”来对待,因为这些孩子有可能是“感觉统合”出了问题 。
“感统失调”不是病
“‘感统失调’不是病,但会削弱人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
【“感统失调”渐成城市宝宝流行病】”5月13日下午,在银川市计生委、计生协会组织的“贝因美”成功生养教大讲堂上,国家高级育婴师、国际早教协会会员朱颖这样说道 。“感觉统合失调症”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台下800多名婴幼儿家长的兴趣 。
谈起自己的孩子,家住兴庆区的君君妈有些无奈和无助:“我的孩子今年4岁,特别粘人,做什么事情都要人陪着,不能独立;每天还抗拒刷牙、洗脸,洗澡,更是每次都哭着完成;对疼痛反应异常敏感;怕黑 。”
孩子“感统失调”的问题,在小学低年级也常有表现 。在银川某重点小学上一年级的小欣的妈妈告诉采访人员,小欣上课坐不住板凳,写字时常会颠倒,比如把“95”写成“59”,把“快乐”写成“乐快”,读书经常会出现跳读和漏读 。
朱颖在听过许多家长的反映后表示,这些常常被理解为孩子顽皮和马虎不细心的问题,其实往往是“感觉统合”出了问题 。但“感统失调”不是病,只是儿童大脑成长中很轻微的问题,一般来说,在12岁之内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可以调整为正常 。
过度呵护会导致“感统失调”
孩子刚玩了一会儿水,家长立马阻止,就怕玩水弄湿了衣服;宝宝想自己吃饭,却弄得桌子上和身上都是汤和饭粒,家长赶紧抢过碗勺喂给他吃;宝宝看到路边的泥巴弯身去抓,家长见了赶紧阻止,怕弄脏了宝宝的衣服和皮肤……
殊不知,家长们的好心呵护,可能会增加宝宝“感统失调”的几率 。因为家长的干涉,大大降低了宝宝们用感官感知世界的机会 。婴幼儿时期,由于生活和活动空间小,他们没有了爬、滚、跳、跃、翻跟斗的机会 。冬暖夏凉的室内温度,让他们失去了感受酷暑严寒的机会 。
再大一些,玩电脑、看图书、看电视成了孩子的日常娱乐,活动越来越少,放学回家后甚至被圈在家中不能出门 。
“近年来,大城市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不断攀升,它几乎成了‘城市儿童的专利’ 。”早教专家表示,除了家长后天的养育不当之外,目前已知早产、宫内发育迟缓、出生窒息缺氧、母亲产程延长、脐带绕颈、胎盘老化、出生前胎儿胎心降低等都可能导致宝宝感统失调 。此外,准妈妈在妊娠期间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是长期卧床、滥用药物、阴道流血保胎、感染病毒、饮食不正常等也可能影响宝宝的感觉统合 。
小游戏可以预防或矫正“感统失调”
跳皮筋、弹玻璃球、丢沙包……在当日的大讲堂上,早教专家指出,这些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受推崇而被现代家庭所摈弃的游戏,其实都是很好的感统训练游戏 。
“人体有五大感觉系统: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视知觉和听知觉 。
一个人的这些感觉系统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都会出问题 。”以前庭觉为例,感觉太迟钝的孩子会不停地寻求刺激,因此显得很好动甚至脾气暴躁;而太敏感的孩子,则可能长期处于不安全感之中,对运动感到恐惧和厌恶,“比如不肯荡秋千,不肯滑滑梯,不肯参与小朋友的游戏,这些都是前庭觉防御的表现” 。
- 万园之园是什么园林
- 提醒:儿童秋冬进补应“辨体”
- 冬季钓鱼,自制几款“小药”大板鲫猛咬钩
- 春季小儿要防“三疹”
- 小儿咳嗽关键在于“养”
- 过期“中药”是啥样?
- 小儿腹泻护理的关键是补水
- 网络流行语“社交圣母病”是什么意思?
- 麻醉药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
- 孩子“烂嘴角”并非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