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哮喘 分期治疗


中医认为,哮喘的病变脏腑在肺、脾、肾三脏 。哮喘的病理因素为伏痰 。邪毒与伏痰相互搏结,闭阻肺窍,可以导致咳喘、喘鸣等病症 。邪毒主要包括外邪和内邪 。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哮喘患者近2500万人,其中儿童约占1000万左右 。
约1/3~1/2的小儿哮喘可迁延至成人 。小儿乃纯阳之体,肺娇易病,脾弱易伤,肾虚易损,故小儿哮喘发病率高,治疗困难 。
中医将哮喘分为发作、缓解、平稳3期 。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 。我们根据中医整体辨证思想,在发作期,将小儿哮喘分为寒哮、实哮、虚哮 。寒哮除了喘息发作,还可见鼻流清涕,咽痒不适,恶寒,痰少色白多沫以及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等症状 。治疗方剂可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加减化裁 。实哮病程短,起病急骤,哮鸣气喘急作,咳重,神烦面青,舌暗苔厚,脉沉数有力,指纹紫滞 。
【中医:小儿哮喘 分期治疗】治疗可用定喘汤或射干麻黄汤加减化裁 。虚哮病程日久,起病缓,少痰,声低无力,痰壅喉间,汗出体虚及大便不调,小便清长,面色?白,舌淡苔少,脉沉无力,指纹淡红 。治疗可用射干麻黄汤加款冬花、黄芪等加减化裁 。缓解期主要表现为不喘、无哮鸣,咳嗽有痰及舌淡苔薄,脉细等,可用射干麻黄汤和羚桂龙牡颗粒医治 。平稳期无临床症状的,可采用芪蛤定喘颗粒治之 。
随着人类居住环境、饮食结构、精神压力等相关因素的改变,使得哮喘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采用传统的单一疗法往往效果事与愿违 。特别是有哮喘倾向的患儿更应早期干预,注意初级、次级、三级预防 。初级预防应包括孕产期的饮食预防 。现代研究表明,大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等食物,可明显增加哮喘的发病率,尤其是父母有过敏及相应的过敏性疾病病史的,更应严加防范 。
次级预防是指在潜伏期内尽早发现疾病 。对于变应性疾病,就是对人群进行筛查后发现的致敏者,有针对性地积极干预 。
三级预防包括防止疾病加重或晚期后遗症的一切措施 。就变态反应而言,如对哮喘或接触性皮炎患儿,要改变其环境及住所,以及针对门诊或住院的湿疹病人制订康复计划 。
中医在哮喘病的辨证施治中,严格区分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注意哮喘病内在的微细差别,根据脏腑和身体阴阳、气血的寒热虚实等变化决定诊疗方案 。其中急性发作期以肺为保护对象,全力改善其症状 。缓解期着眼于治本,以肺、脾、肾为中心进行调理,以达到扶正固本、补足正气、减少发作的目的 。“冬病夏治”也不失为中医治疗哮喘的特色疗法 。
哮喘多在冬春气候寒冷的季节发作,夏季病情较为稳定,大多处于“休整”状态 。夏季“正气”多盛,此时“借正祛邪”,利用“伏天”服药或穴位贴敷等办法,确能减少冬季哮喘病的“抬头” 。其实,从“冬治”到“夏治”,甚至一年四季皆治,即在发作缓解的稳定阶段,一鼓作气地连续治疗,其效果自然显著 。
『此文②为*文章,转载请联系本站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