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又称粽子节( 二 )


会后秦国并没有履行诺言 , 楚怀王咽不起这口恶气 , 就独自和秦国开战 , 楚国势力单薄没有齐国的帮助是很难战胜的 , 结果楚军打败 , 被秦国侵占了十多个城市 。就这样楚国一直受到秦国的欺负 , 在秦襄王上位期间 , 给楚王写了封信说是想见他 , 一直纠结的他听了儿子子兰的话 , 不能得罪秦国 , 不然就没有好日子过 , 去了之后就被请过关押起来了 , 一年后死在了秦国 。国不可一日无君 , 顷襄王上位后 , 屈原是不主张抵抗秦国 , 以卵击石只会自取灭亡 , 需保存实力把自己的实力变得强大起来才最重要 。顷襄王听了奸臣的流言 , 这样不抵抗是对楚国的不忠 , 就撤除了屈原的官职 , 流放到了南方 。
屈原一直怀着报国的志向 , 这样的结局让他非常伤心 , 于是在汨罗江跳河自尽了 。当地的一些渔夫发现后为纪念屈原 , 刚开始是往河里投放五谷 , 发现都被一些鱼虾吃掉了 , 之后就把叶子把这些五谷包起来投入河中 , 之后一直演变成了端午节的由来 , 以吃粽子、鸭蛋、赛龙舟的形式去纪念这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
端午节的传说
恶日禁忌说
汉代人认为 , 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 , 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 , 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 。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 , 至免不迁” , “五月盖屋 , 令人头秃”等说法 。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 , 迄至汉代盛行不衰 。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 , 多有记载 。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 以除瘟、驱邪、求吉祥 , 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 , 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
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 , 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 , 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 , 三代汇为川流 , 秦汉扩为河 , 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 , 学者吞吐百家 , 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 。1983年 , 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 , 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 , 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 。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 , 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1.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 , 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 , 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 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 , 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 , 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 , 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 , 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