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从线上来到线下,游戏沉迷“套牢”多少孩子( 二 )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开展了关于“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的调研,深度访谈了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103位家长,整理49封信件,并于8月初发布了《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 。
报告显示,90%的家长反映,沉迷网络游戏后,原本比较开朗的孩子性格脾气大变,暴躁、说脏话 。81%的家长反映沉迷游戏对孩子学业造成了很大影响,甚至辍学或者不得不休学 。一些孩子除了与身边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关系疏离外,对外界的活动、运动、风景等均表现出没兴趣,精神萎靡颓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受损严重 。
北京一所中学的老师陈毅(匿名)常跟孩子私下聊天,针对部分孩子沉迷游戏中的心理变化,有时他试着去揣摩、思考:可能这些孩子在现实当中找不到足够成就感,找不到价值感,甚至可能在现实社会当中还存在一些自卑感,而进入网络世界后,彼此看不到脸,也不知道身份,互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穿着不同皮肤,依托虚拟人物身体,去争夺,去打斗,“就好像形成了粗鲁的、原始的、野性的争斗的感觉,那其实是回到了一个特别浅显的状态 。”
他认为,要引导孩子在线下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找到自身价值 。
不能让游戏“套牢”了孩子
早在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就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此外还规定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 。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等 。
“从国家层面重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强制性规范企业行为是好事 。”张海波建议,一方面是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工作中,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方面下功夫,而要主动地加入到社会教育之中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要推动科研和教材开发,让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早日进入地方课程 。要推动网络安全像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一样成为学校安全教育的必修内容;网络素养像艺术素养、文学素养那样成为网络时代广大少年儿童必备的基本素养 。
要真正打开游戏“套子”,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也不可忽视 。张海波曾参加一些有关儿童网络素养教育与安全的论坛,在座谈会上,有人提到孩子偷用成年人的身份证登陆游戏、用外挂避开企业所设立的防火墙的案例 。“为了打游戏,孩子和大人们‘斗智斗勇’,如果学校和家庭没有形成联合机制的话,一味地‘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
作为中学班主任的陈毅也有同感,“要在家庭、学校中建立一个共管共治的机制 。家长不能一味地断网、嘶吼,用暴力的手段来引导,而是要学会带着孩子找到一个真正有价值、能发现自己乐趣的地方 。”
从教多年,一直有个场景让班主任张金印象深刻:一次,班级评选优秀心理委员 。大家把荣誉颁给了一位曾经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 。站在台上,以前总是别人说各种不好的他告诉大家:这是我第一次在大会上接受荣誉,而不是接受批评惩罚 。当时张金就站在这个14岁男孩的身边,看到他的眼圈都红了 。
“马斯洛的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孩子而言,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感,这一点在防止沉迷游戏的教育中经常被忽视 。”张金说 。
(责任编辑:石玥_NS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