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创业 教授创业研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的毕业生却从来不为找工作发愁,每年都会有许多家用人单位上门争抢 。在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教授刘玉的带领下,这支创建于2002年的团队逐步走出了一条“目标英才式、指导开放式、培养递进式、管理竞争式”的创新人才培养道路,努力搭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坚实桥梁,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范式 。1 “群英谱”的001号 她创建“网上秘密论坛”走进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7楼,一整面墙的“群英谱”告诉你,声名在外的Dian团队就坐落于此 。“群英谱”001号是刘玉,正式队员编号排到了550 。刘玉说,2014年毕业的29名队员中,13人进入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百度等,平均年薪17.8万元 。Dian团队成立14年,累计带出50多家创业公司,2人荣登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 。2001年,刘玉调入电信系 。当时为了改装一个音响,她去学生宿舍找“小红帽”维修队 。维修室简陋的环境让她意外,她问学生:“你们暑假不回家是不是没有路费?”学生却答:“不是没路费,而是要参加创新基地的学习 。要想口袋满,先要脑袋满 。”

教授创业 教授创业研究

文章插图
这番话,给了刘玉很深的触动 。2002年春,她以骨灰级网友的身份,通过网络从全校招了3名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做真刀真枪的项目 。一台电脑三班倒,他们编写了2万多行代码 。刘玉用网名“Dian”创建团队组织网上秘密论坛,这便是Dian团队的由来 。2003年,刘玉联系了身为武汉嘉铭激光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大学同学,为学生争取到了第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企业课题,获得2万元项目经费 。一年后,刘玉早年带过的学生、杭州华三通信公司副总裁曹向英同意与Dian团队合作“试水” 。14年来,刘玉为团队揽来200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研发经费,少的5000元,多的100多万元 。2 盘活校园创客 “她一个人就是一个孵化器”刘玉为Dian团队取的全名叫“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她是创始人,也是首任导师 。她做这一切只是尽义务,从不从中获利 。现在,队员从电信系学生为主发展为全校各院系学生,常年保持100名在校队员规模,校内外导师也已有5人 。刘玉要求Dian团队成员每周平均有20小时在实验室工作,而她自己率先做到 。学生凌晨两三点给她发邮件,她可以“秒回” 。为了多交流,刘玉和学生经常从实验室走到她家楼下,又走回学生宿舍楼下,聊到宿舍快关门,她才骑着自行车匆匆回家 。令刘玉骄傲的是,Dian团队成员养成了一种共有的特质:一分钟都不愿虚度,不满足无变化的生活,而这正是创业所需要的基因 。前腾讯联合创始人、现德迅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曾李青曾承诺,只要Dian团队有2名以上的成员联手创业并被刘玉推荐,他将无条件提供100万元天使投资 。学生们说,刘玉盘活了华中科技大学的“人”,她一个人就是一个孵化器 。
展开全文
教授创业 教授创业研究

文章插图
刘玉像一台超级电脑,对500多名队员的情况如数家珍 。那些参与创业的学生更牵动她的心,她对学生创业的态度,从反对、担心、质疑、观望,再到信任支持 。月销售额达5亿元的米折网公司CEO张良伦、COO柯尊尧都是Dian团队成员 。柯尊尧说,除了他这个首任队长,目前Dian团队第二、三、五任队长都在公司承担重要工作 。“是刘玉老师把我们这群爱折腾的人黏在了一起 。”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设立50万元“大学生创业基金” 。2014年,这一基金年度发放额已达210万元 。截至2015年,华中科技大学超过70%的毕业生,在读期间参与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3 不走寻常路 “三无老太”当起“创业红娘”2015年2月,刘玉参加北京校友会的活动,表示退休后想转向做“创业红娘” 。她一走下台,就有创业者、投资人“下订单” 。刘玉自嘲是“三无老太”——无权、无钱、无创业经验,但大家都表态会全力支持刘玉做“创业红娘” 。现场,她将一位上海创业者介绍给同在上海的投资人,双方一拍即合 。回到武汉后,刘玉启动了“创业红娘”计划 。她每天花大量时间接待创业者,每个项目至少面谈一小时 。她会先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虐”创业者,苛刻、挑刺;然后再像战友般为对方提出改进建议,直到诞下有数据、有案例的优质项目,再推荐给投资人 。曾有多家机构邀请刘玉做顾问,她都婉拒了,说自己生在华中科技大学,长在华中科技大学,何况这里有适宜创业的土壤 。“红娘”的创意最初引来不少“吐槽” 。有人给刘玉提意见:“你堂堂教授,叫导师不好吗?叫顾问不好吗?”刘玉想了很久,觉得没办法“妥协” 。“我的角色就是红娘,用别的称呼都不合适 。虽然比较俗,但是人人都懂 。”